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

说实话,保时捷这回的调整,我一听第一反应是又折腾了。去年他们还说2030年电动车要占比80%,现在转头说延后电动平台,重点搞内燃机和插混,你说这不打脸是谁?我朋友是保时捷4S店经理,前几天喊我喝咖啡的时候就提到:这事儿,咱们卖车的都挺尴尬,客户问纯电啥时候来,没个准话,怎么说?他说完那口气里带着点无奈。

不过稍微冷静想想,这也不是单纯瞎折腾。最近保时捷公布的半年度财报那数字有点扎心,净利润同比暴跌了66.6%(这是样本少,但官方给的),利润率还从5%-7%跌到2%左右,这差距大得吓人。这数据摆在眼前,保时捷不调整真得闹笑话了。其实这就像家里厨房换了个新炉头,结果发现燃气供应不稳,得先用好老煤气炉。电动车这套新炉子火候未必够,保时捷得先靠老路子撑场面。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我猜你也会问了:那在同价位里,这政策变化对用户意味着啥?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路试过卡宴插混和特斯拉Model X。卡宴插混虽然排量不大,动力组合有点复杂,但稳定性和加油便利性还有几分安心,毕竟加油2分钟搞定,电动SUV的充电桩,尤其长途还得排队。纯电的噪音安静,不过冬天电池续航缩水,那段时间真坑爹。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供应链这块我也得插一句。纯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保时捷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还刚宣布放弃自研电池生产(这是体感判断,不排除有其他商业考量)。这活儿就像家里DIY自制面包机,技术门槛高,量产稳定难,不如买市面上靠谱货划算。保时捷还得跟大众集团里的兄弟们协同开发电动平台——说白了,得先让大哥把技术打磨成熟再跟上。跨品牌资源共享,听着占便宜,其实账也算得紧。

这边强调内燃机,别以为保时捷立马就转回当年大排量V8。混合动力是重点。毕竟全球不稳,电力基础设施也不均衡,提供多元动力才能在不同市场存活下去。对比奔驰和奥迪的策略,都是一边推出电动车一边还留燃油和插混,这招很实际,也降低了供应链单点风险。你说,这是不是给了车主多点选择,也有点自我保底味道?

刚才说保时捷延后电动车是个大动作,严格来说,得稍稍收一下调。毕竟他们没说完全放弃,只是重新规划时间表,这背后可能是钱袋子紧了,也可能是技术预研没达到预期,或者市场调研显示电动车还没排到首位需求。我不好妄下断论,但明显这不是电车死了,而是趟过这阵儿。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讲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消费者对这波调整会有多大反应?会不会有人说保时捷不够前卫?还是说,有更多老派玩家觉得有燃油机的保时捷才香?不同市场和年龄层的感觉可能天差地别。你那边情况咋样?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说到实操差别,我补充两个数字:我体感统计了下,国内大部分豪华电动车充电桩使用率高达70%-85%(估算),高峰期很难排上,而同价位保时捷插混车型加油能持续走600公里以上,续航焦虑没那么严重。这就是逼得他们揪着内燃机不放的现实原因。加之,421法则(电池价值随时间递减快)让高性能电池的保值率跌得快,保时捷放弃自研电池生产,某种程度也像是在避免烧钱。

说到研发流程,我个人的理解是,保时捷这回有点像做饭时发现招待客人把主菜锁到电烤箱里,结果发现柜里煤气没关好还漏气,得赶紧把煤气炉点起来凑合着用。研发的煤气是资金和供应链保障,没那个底气,电动化的主菜再好,也不能端出来招待好客人。纯电动转型不是短跑,是十年马拉松,这过程得灵活调整。

顺便提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保时捷这次调整,或许也跟全球芯片紧缺有关,很多关键零部件供应仍有波动,导致新车型上市计划推迟。这可能加剧了对内燃机和混动车型的依赖。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问问你,我说了这么多,你怎么看?电动车的未来确定吗?传统动力还能抗多久?这就像手里的方向盘,随时得转向,但你永远没法保证车子准确走你想象的路。

保时捷重大调整,延后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以多元动力满足市场需求-有驾

最后留个细节,今早上班坐地铁,车厢里有人戴着印着911图案的帽子,悄悄地,还挺喜欢这品牌的传统味儿。你说,保时捷是不是也应该给这些粉丝点儿时间,别着急丢掉发动机的轰鸣,就这样慢慢调会不会好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