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

轮椅上,老人安详坐着,身旁是一辆改装过的轿车。阳光透过车窗,撒在那把旋转升降座椅上——它不是流行新品或科技炫技,是一块专门为“低头族”之外的群体设计的温柔地带。现场气氛静谧,却暗藏着微妙的张力:一边是老人的渴望,“能再走出去看看世界”;另一边,是厂家对市场份额的万般盘算,“这车能卖出去几台?”如果你处在他们中间,你会怎么选?

我们都喜欢谈效率、价格、销量、利润。在中国汽车行业,这些词早已成了日常用语,比“老年人出行难”更容易在路边听到。可在北京残障人士联合会某个小型会议厅里,却见到另一种情景:丰田拿着全球通用的“Mobility for All”的旗帜,不吭声地做起些“小众项目”。从1960年代带着福祉车戏剧性起步,到2022年冬残奥会捐车,再到这一届北京福祉博览会,丰田在“自由出行”这事上,连着下了好几盘棋。疑问在于,这盘棋到底下给谁看?又有谁会真的记得?

顺着证据链追溯,这几年丰田中国福祉车进展颇快:MPV、SUV、轿车、轻客一个比一个齐全。比如荣放RAV4福祉试做车,副驾驶座变成了升降旋转的样子,本质是照顾中国用户偏好SUV的习惯,空间也挑不出毛病——这台车的腿部和头部舒适度足,老人不用跟车门缠斗,来了就是坐。再有bZ3福祉改装版本,座椅电动旋转,后备箱还能塞个折叠轮椅,安全测试和公告都过了——能让中国首批拥抱电动福祉的家庭,顺利从病房到绿道,一气呵成。听说这款车是丰田在残疾人和老年人沟通后定的技术参数,并不是单方面“自嗨”,而是在专业视野里做了点人情味。

至于赛那、格瑞维亚这些福祉车型,已经能在4S店订购——不算是黑科技,但确实便捷,也不需要什么天价加价。埃尔法那台还在“意向调研”里慢慢酝酿,一种从机构用车到家庭用车再到高端领域覆盖的福祉体系,正小步快走,慢慢铺开。

丰田的福祉车战略,本质是做“无障碍出行”的生态:既有硬件,也有配套,甚至租赁和陪诊服务都考虑进去了。这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认真把每一个难题切碎、分类,再用专业缝合。说起来,这套生态在中国还很陌生——调查显示,很多中国老人、残疾人根本不知道有这种产品,更不知道怎么获得。“出行难”变成家庭问题后,大多数汽车厂商只是微微摇头:小众领域、低利润、难推广。据公开数据,福祉车项目敢立项的品牌,除了丰田,也就广汽传祺、魏牌、上汽大通几个小兄弟,算不上成气候。所以中国福祉出行,还是“小众的事”,甚至看上去就像遥远的未来。

可是,丰田并不觉得这是“孤勇”。他们试着打开本地展厅,搞起租赁、陪诊,把日本几十年的经验移植到中国。卖得出多少,还不好说,但至少为中国老人和残障人士多造了一些选择。“有机会出门”,这在生老病死的节奏里,比什么“百公里加速”更像是一种真实刚需。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丰田推福祉车,老人出行更方便,市场关注度还不高-有驾

站在丰田视角,再回看这一幕,福祉车不是单纯的技术炫耀,也不是市场妥协。它更像是以“出行平权”为底的社会样本——让所有人都能安全、舒适地去任何地方,不论他是少年还是垂垂老者。行业向来不太喜欢这种笨重的理想主义,真正的障碍是社会认知和政策环境。而正是这种“理性而温柔”的执拗,才让行业没完全沦为数字游戏。

当然,说到这里,我也不得不承认职业的无奈——分析了半天,中国大部分用户连“福祉车”这词都未必在脑海划过一遍。厂家看重的是销量,营销讲的是流量,不愿给这类产品分配太多注意力。可现在,也只剩下丰田还在努力维持这根“道义的底线”,希望等到中国市场意识觉醒的那一天,福祉车不是冷门,而是标配。至于那一天什么时候来,估计只有时间和耐心才能知道答案。

归根结底,汽车行业到底为谁服务?是机械化的人,还是已经被忽视的某些群体?每一次研发与投放都是一场价值观的博弈,有时是在用利润说话,有时也在用尊严投票。丰田目前带起来这个局,别人未必跟进,但至少把“自由出行权”这个冷门话题挑了出来。

所以最后,如果你身边正好有老人,或有行动障碍,不妨想想:在追逐效率和利润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为自由出行留一席之地?或者说,当全社会都在谈自动驾驶和动力参数时,谁还愿意静下心来,讨论一把“升降座椅”的温度?

人生不是只靠“公里数”刻度盘,偶尔,也许一把专为老人设计的旋转座椅,才是最冷静的创新。你觉得,未来中国能让“Mobility for All”成为现实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