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理想i8发布会上那段“反物理”的碰撞视频,瞬间将公众对汽车安全的关注推向沸点: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在与理想i8的对撞中竟“四轮弹起,驾驶室倾倒”,而理想i8却“毫发无损”。乘龙卡车旋即怒斥“被摆了一道,虚假宣传不能信”,并诉诸法律。理想汽车虽坚称测试由第三方中国汽研全权负责,但中国汽研随后模糊回应其为“非公告准入测试”,而非强制性标准测试。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两家车企的公关战,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汽车安全测试正异化为一场消耗行业公信力的“安全剧场”,而非促进实质性安全进步。
这场“安全剧场”的深层信任壁垒,根植于多重复杂因素。首先,车企的流量焦虑和市场竞争压力,驱使它们将安全测试视为营销利器,而非严谨的科学验证。通过“定制化”测试场景、选择性披露数据,甚至利用商用车作为“背景板”来制造视觉冲击,车企试图在最短时间内将“极致安全”的主张植入消费者心智。其次,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当检测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车企委托时,其独立性和公正性便面临拷问,容易出现“既当裁判又当服务员”的悖论,导致测试标准和结果向付费方倾斜。最后,现有监管体系对“非标测试”的规范不足,为这种“剧场化”营销提供了灰色地带,使得虚假宣传和不公平竞争有机可乘。
“安全剧场”的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知情权,更深远地侵蚀了整个汽车行业的创新伦理。当车企将资源投入到如何“表演安全”而非如何“提升真实安全”时,真正的技术进步可能被边缘化。商用车行业作为被动卷入的利益相关方,其品牌形象和技术实力被无端贬低,这不仅是对单一品牌的伤害,更是对整个中国商用车产业国际声誉的潜在冲击。这种“拉踩式”营销,最终将耗尽消费者对所有汽车品牌的信任,形成恶性循环。
打破这种“安全剧场”的信任壁垒,重塑行业公信力,汽车行业亟需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由国家主导、多方共建、独立运营的“国家级安全验证平台”,彻底斩断测试机构与车企之间的商业依附关系,确保测试的绝对独立性与公正性。该平台应强制所有用于宣传的碰撞测试全链路透明化,从车辆选取、测试准备到数据采集、结果发布,全程公开并接受监督。同时,应建立统一且强制性的“随机场景测试库”,模拟真实且复杂的交通环境,杜绝“定制化”表演。唯有让安全测试回归其科学验证的本质,将技术诚信置于流量之上,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尊重,而非一时的掌声。
安全不是一场表演,而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