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滩油渍在试验场炽热的阳光下闪着光,扭曲的卡车驾驶室压在理想i8前挡风玻璃上,四个车轮悬在空中——这个7秒视频,正在撕裂中国汽车行业的信任基石。
7月29日,理想汽车新品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引发行业地震。视频中,售价32万起的纯电SUV理想i8以1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迎面撞击一辆8吨重卡,结果重卡驾驶室如纸盒般前翻,四轮离地砸向测试车。当网友通过未打码方向盘认出卡车品牌为乘龙后,该品牌抖音号瞬间涌入数千条“质量堪忧”的质疑。
“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乘龙卡车官方账号的激烈回应如同投入油库的火把36。仅24小时后,这场技术演示已演变为涉及法务介入的公共危机。
01 争议漩涡:从实验室到舆论场的链式反应
测试视频显示惊人一幕:卡车驾驶室与货箱完全分离,驾驶舱前翻压在理想i8前窗上58。网友质疑如潮水般涌向乘龙卡车:“不敢买”“卡车连SUV都撞不过?”
面对品牌形象危机,乘龙卡车连夜反击。抖音官方账号连发三条回应:“法务部门正在处理中”“实际碰撞你觉得会怎样?”。同时紧急发布自证视频,展示其驾驶舱通过碰撞摆锤、顶压等测试,强调“龙骨结构”符合国际安全标准。
耐人寻味的是,理想汽车悄然修改了视频——在后续传播中,卡车方向盘的乘龙LOGO被打码处理。这种“此地无银”的操作,反而加剧公众对测试真实性的质疑。
02 中汽研回应:合规声明暗藏关键潜台词
作为测试执行方,国家一类科研院所中国汽研7月31日终于发声。其证券部工作人员对投资者表示:“测试全过程符合所有规定和标准,未调整卡车任何参数,测试车辆为全新车”。
但这份声明埋着关键伏笔:当被追问测试标准细节时,工作人员坦言:“该测试不属于公告准入测试,不是强制性项目,结果仅用于车辆开发验证”14。这相当于承认——该试验缺乏行业强制标准背书,其权威性存在先天缺陷。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汽研的“SUPER CRASH超级试验”平台属性。该项目自称提炼真实事故工况,但此次测试设定两车相对速度100km/h(理想i8时速60km/h+卡车时速40km/h)的对撞场景,在实际道路中几乎不可能发生57。业内专家直言:“这更像为视觉冲击设计的‘极限挑战’”。
03 物理谜题:四轮离地的力学真相
为何8吨重卡会被中型SUV撞到四轮腾空?专业分析揭示惊人力学原理:
若SUV车头精准楔入卡车底盘下方,形成杠杆支点,则时速60km/h的冲击足以撬翻重心较高的卡车78。一位匿名碰撞工程师解释:“如同用撬棍搬巨石,杠杆效应放大局部作用力”。
针对卡车驾驶室锁止机构的质疑,车辆结构专家指出:“2000MPa强度的锁扣在巨大动能前仍可能断裂。就像重卡急刹时,车上钢卷惯性前冲顶翻驾驶室”。驾驶室前翻的根本原因,是碰撞瞬间释放全部动能,远超锁止机构设计极限。
然而这些解释未能平息质疑。多位卡车工程师强调: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间的机械锁止装置需特定操作才能解除,视频中“解体式”碰撞在真实事故中几乎不可能发生。
04 行业地震:测试灰色地带的法律与信任危机
这场风波暴露汽车安全测试的监管盲区。车企主导的“超级试验”游走在标准体系边缘——既无强制规范约束,又通过震撼画面引导消费者认知56。某车企研发主管坦言:“当测试成为营销工具,科学底线便模糊了。”
更严峻的是责任链条断裂。乘龙法务介入的核心诉求,是追究理想及中汽研是否故意弱化卡车结构。而中国汽研“非强制性测试”的定性,使其规避了数据透明义务14。消费者成为信息不对称的最大受害者。
行业呼吁建立跨车型碰撞测试统一标准。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指出:“卡车与乘用车的安全验证需差异化设计。当前用乘用车标准评价卡车,如同用体温计量血压”。
当乘龙卡车的法务团队整理证据材料时,中国汽研的试验场正筹备下一场“超级碰撞”。这场争议没有赢家——理想i8的销量悬念未解,乘龙遭遇品牌信任危机,而中汽研“国家一类科研院所”的金字招牌蒙上阴影。
测试场可以设计碰撞角度,却设计不了人心。乘龙连夜发布的驾驶舱安全测试视频播放量不足理想原视频的1/206——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科学真相往往敌不过视觉冲击。
在真实道路上发生的碰撞,永远不会按照企业设定的剧本上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