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

最近,咱们身边开车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新出的汽车是越来越“聪明”了。

什么车道保持、自动跟车、领航辅助,这些听起来很高科技的功能,正从高端豪车飞入寻常百姓家,甚至连路上跑的那些大卡车,也开始普及这些智能配置了。

这本来是件大好事,能帮司机减轻不少负担,尤其对于那些长年累月在高速上奔波的卡车师傅来说,有个智能系统帮着分担一下,不仅能缓解疲劳,关键时刻还能避免危险,提高行车安全。

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有驾

但是,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市面上这么多品牌的车,都说自己有智能驾驶辅助,它们的功能到底怎么样?

是不是都一样安全可靠呢?

当大家把一部分驾驶的控制权交给汽车电脑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打个鼓,这东西到底靠不靠谱?

这个问题,国家也替咱们想到了。

就在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草案,叫做《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专业,但说白了,就是国家要给这些“聪明的车”定一个统一的、强制性的安全规矩。

这就像是给所有想生产智能汽车的企业划定了一条必须遵守的“安全底线”。

这个规矩的出台,意味着以后汽车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不再是厂家想怎么宣传就怎么宣传,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的了。

安全,将成为一张硬性的“入场券”,达不到这个标准的,就别想上市销售。

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有驾

为什么非要出台这么一个强制性的标准呢?

原因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一方面,技术发展得太快,各种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层出不穷,给驾驶带来了便利。

很多卡车都已经强制安装了车道偏离预警、前碰撞预警和自动紧急刹车这些系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但另一方面,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混乱。

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各家车企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另一个是市场上存在着一些夸大和模糊的宣传。

先说技术水平。

不同品牌的汽车,虽然都叫“驾驶辅助系统”,但在实际表现上可能差得很远。

比如,在一段道路上有施工占道,或者在车流复杂的混合交通路段,有的系统能准确识别并平稳应对,而有的系统可能就“蒙圈”了,会突然退出或者做出错误的判断。

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有驾

这种不确定性,对驾驶员来说是极大的安全隐患。

如果用户过于相信和依赖一个性能不稳定的系统,一旦系统失灵,而驾驶员又没能及时接管,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再说宣传问题。

为了吸引消费者,一些企业在宣传上动起了脑筋,刻意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比如“高阶智驾”、“零接管”等等,把明明只是“辅助驾驶”的功能,包装得好像是完全不需要人管的“自动驾驶”。

这种宣传会严重误导消费者,让他们放松警惕。

我们可能在新闻里都看到过,有些驾驶员就因为听信了这类宣传,在高速上长时间双手离开方向盘,甚至看手机、吃东西,把自己的生命安全完全交给了机器,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些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能力边界和使用责任进行清晰的界定,不能再让这种混乱的局面持续下去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国家制定的这个新标准,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

它从三个层面,为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力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首先,标准明确了产品本身必须达到的安全基线。

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有驾

它严格规定了这些智能系统可以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开启使用,比如专门为高速公路设计的领航辅助功能,就不能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激活。

这就好比给每个功能都设定了一个明确的“工作范围”,超出范围就不能用,防止了功能的误用和滥用。

同时,标准还对人机交互、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数据记录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详细的技术要求,确保所有上市的产品,在基础安全性能上都能达到一个统一的合格水平。

其次,标准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提出了管理要求,从设计研发一直管到车辆上路运行。

在研发阶段,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设计。

在生产制造阶段,要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确保每一辆车上的系统都是稳定可靠的。

在车辆交付用户使用后,还要能够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能及时上报和处理。

这套从头到尾的全流程管理,就是为了确保安全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贯穿在每一个环节里的实际行动。

最后,也是与我们普通驾驶员关系最密切的一点,是标准对系统的使用方式进行了严格规范,目的就是引导大家正确、安全地使用这些功能。

智能网联卡车,安全是入场券,更是生命线-有驾

比如,标准要求系统必须具备监测驾驶员状态的能力。

当系统激活后,如果检测到驾驶员的手长时间离开方向盘,或者视线长时间没有注视前方道路,系统会先发出声音或视觉提示来警告驾驶员。

如果驾驶员没有及时回应,系统就会采取措施,以一种安全可控的方式退出辅助驾驶状态。

更严格的是,如果驾驶员在一次行程中累计出现多次这种危险行为,系统甚至会在规定时间内禁止再次使用,等于强制让驾驶员“休息一下”,必须自己专心驾驶。

此外,标准还强调,驾驶员在使用前必须确认完成了相关的使用培训,这有助于让每一位用户都清楚地了解系统的能力边界和自己的责任,明白这只是“辅助”,方向盘最终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个新标准的出台,对整个汽车行业来说,无疑将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短期内,它大幅提升了技术门槛,可能会给一些企业带来技术升级和成本增加的压力。

那些技术储备不足、在安全研发上投入不够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有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是绝对的利好。

它将倒逼所有企业回归到“安全为本”的初心,不再是比拼谁的宣传口号更响亮,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比拼谁的技术更过硬、谁的产品更安全。

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将由此形成,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和道路交通的参与者。

这道安全门槛,为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特别是承载着物流运输命脉的智能卡车行业,铺就了一条通往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坚实道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