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弹射引爆争议 安全伦理受考验 均胜紧急撇清

#科学颜论进行时#

电池弹射引爆争议 安全伦理受考验 均胜紧急撇清

一段视频。

让汽车圈炸了。

电池在热失控瞬间被弹射而出——

飞出车身3-6米。

像逃离灾难的宇航员。

但危险没有消失。

它只是被抛给了别人。

⚡️ 一场演示,各方紧急划界

9月19日。

某测试场上。

一辆贴着“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字样的车。

演示了“电池弹射技术”。

称能在热失控一秒内将电池弹离车身。

实现车电分离。

视频说。

这是与上市公司均胜电子(600699.SH)联合推出的。

网络瞬间沸腾。

网友怒评:“把活命留给自己,把灾难弹射给众人”。

“死道友不死贫道”。

均胜电子迅速回应。

9月22日。

明确表示:与所谓“中心”不存在任何合作。

技术与我无关。

并已发函要求删除报道。

而网传的“中国碰撞维修技术中心”。

并无工商备案信息。

背后疑为麦特集团。

一家汽车后市场企业。

记者多次尝试联系。

电话无人接听。

🔍 初衷与误解:研发者终于发声

风波之后。

一位自称研发亲历者的人出面解释。

电池弹射引爆争议 安全伦理受考验 均胜紧急撇清-有驾

他们说。

初衷是为了研究“侧插式换电”补能。

在探索中发现了电池主动脱离的可能性。

于是思考。

极端情况下能否用它避免更大损害。

便有了测试。

他们强调。

绝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弹射。

核心原则是“不安全,不弹射”。

系统需接入车辆感知、定位、电池管理等多模块接口。

只有综合判定环境绝对安全——

如无密集人群、非人车混行区域——

才可能触发。

在城市、工厂、村庄等区域功能绝对禁止激活。

承认早期信息传播未说清这点造成误解。

目前该技术仅处于测试阶段。

离产品化很远。

测试车辆是自行采购与任何车企无关。

⚠️ 专家与行业:质疑远多于支持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指出。

道路交通安全是系统性问题。

任何解决方案都不能以牺牲第三方安全为代价。

将可能爆炸的电池包随机抛向车辆侧方或后方。

落点不可控。

对周边交通参与者而言。

就是制造了一个不可预测的移动危险源。

即便能精准定向弹射。

电池弹射引爆争议 安全伦理受考验 均胜紧急撇清-有驾

在高速行驶、多车并行的实际路况中。

也难以确保所谓“安全区域”的真正安全。

电池包重量可观。

弹射产生的巨大动能若处理不当。

还可能影响车辆本身动态稳定性引发二次事故。

某新能源车企技术负责人表示。

行业主流方向是致力于“防止”热失控发生。

而非“事后处理”。

通过电芯材料创新、电池管理系统(BMS)精准监控、热蔓延阻隔技术。

最大限度降低热失控概率才是正途。

弹射方案会增加系统重量、成本和故障风险。

其可靠性需要极端严苛的验证。

根本性的解决方案或许在于电池技术本身的进化。

如固态电池。

它使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易燃的液态电解质。

从材料本源上大幅提升电池的耐高温、抗穿刺能力。

极大降低热失控风险。

尽管在成本、量产工艺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仍面临挑战。

但它被视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路线。

均胜电子也阐述了他们的BMS解决方案。

能在毫秒内切断高压回路避免触电。

电池弹射引爆争议 安全伦理受考验 均胜紧急撇清-有驾

确保碰撞后低压供电系统正常工作(如车窗、车门)。

通过热失控传感器以每秒上百次的频率监测电池包内的压力及气体状态。

降低风险并提供预警。

🌐 创新与伦理:不能闭门造车

这场风波表明。

技术创新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时

必须考虑社会伦理和公众感受。

不能只盯着技术本身是否可行。

更要看它是否公平是否会转嫁风险。

“安全”是所有用户最关注的底线。

公众的担忧。

背后是对“技术黑箱”的不信任。

担心自己成为“被牺牲的第三方”。

对厂商逐利动机的怀疑。

涉及公共安全的技术研发。

人们不希望厂商和研究机构“关起门来拍板”。

希望有更透明的风险评估和社会对话。

商业史上确有厂商片面追逐商业利益而忽视公众利益的案例。

如某外资品牌汽车的“排放门”丑闻。

新能源车面临激烈市场竞争。

厂商在新技术应用取舍时需面对更多博弈和引诱。

若不严守技术伦理与商业伦理。

走上歪路的可能性很大。

💡 结语:安全之路没有捷径

电池弹射的设想。

很大胆。

但它警示了技术设计的伦理盲点。

电池安全的提升。

没有捷径。

最终要靠材料科学、智能管理、系统防护的扎实进步。

以及全行业对安全底线的一致坚守。

真正的安全。

是让危险无需被抛离。

因为它根本不会发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