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高峰堵车,电车特权取消,油车插队被警告

六月份的某个早高峰,电车在南三环的路口堵成了一锅粥,不远处交警冷眼旁观,好像在等待一场拯救人类文明的大结局。沿街的广告屏幕循环播放着“碳积分补贴,绿色出行新宠”的口号,左侧一辆不甘示弱的老款油车靠燃油的最后一口气,拼命插队,却被一位开着新能源SUV的大叔鸣笛警告——文明出行,人人有责。此情此景,要不是天热,倒挺适合拍一部黑色喜剧,片名就叫《特权取消一半,电车还能挺得住吗》?

假如你是那位靠窗等红灯的司机,你是否会在心里暗暗咒骂一句,还不是因为给电车各种好处,才把路堵成这样?假如取消一半特权,还会这样吗?

把画面往回推几年:电车从“新势力”到“旧问题”,一路被优惠政策哄着长大,免购置税、补贴、路权优先、上牌无忧——种种特权被塞进了企业的生产计划和用户的买车清单。油车用户只能一边默默补税,一边吐槽牌照摇号永远擦边失败。坊间一度把开电车称为“新时代贵族体验”,甚至流传出这样的段子:“哪怕电池再烤熟一辆,我也要享受免费的停车位。”

最近又冒出了点新动作——购置税从免征变成减半征收,“碳积分+补贴”机制试点,有的地方干脆直接给电车续上补贴小灶。面子上做公平,里子上还是保姆式照顾。“市场选择”继续被高喊,回头又见“专家言必称2035油车归零”。

别说用户,一线车企技术研发岗都快养成了拿政策文件当KPI的职业习惯。至于特权取消一半后电车会怎么样?那就得像开卷考试,拆开答案慢慢聊:

我只能说,电车的价格立刻会现实得多,销量曲线也会变得像自动咖啡机那样垂直下滑。根据一些业内测算,假如取消大部分免税与高补贴,电车的销售成本直奔20-25%增幅,油车摇涨5-10%。电车和油车的比价差拉大,买电车的动力和满足感自然骤减。倒不是说大家都突然变得环保觉醒了,而是钱包比理想更有说服力。

实际效应恐怕不会像拉闸限电那样干净利索。成规模的电车市场是政策哺育出来的“玻璃花”,你突击砍断营养液,它立刻就蔫儿了。但烂得太快产业链也吃不消,为此有人建议逐步取消——让企业喘口气,至少补补刚开发完还没开始回本的新平台。

顺带一提,最近爆出的“电池弹射技术”,也能看出现阶段电车行业的浮躁和尴尬。你说是笑话也行,是绝望之举也罢,反正手段已经快用到“魔法防火”的程度。油车自燃高于电车?那还不赶紧研究‘油箱弹出’黑科技,每出事自动弹射到马路中央,省得人和车一起烤成羊排。

说到底,特权取消一半绝不是个按了就灵的钮。你按,行业的风险全跑出来,安全短板、服务链条、品牌溢价、售后成本,全暴露无遗。那些被补贴撑大的销量,也只能在政策“断奶”时真实曝光本质。

早高峰堵车,电车特权取消,油车插队被警告-有驾
早高峰堵车,电车特权取消,油车插队被警告-有驾

有些专家始终高喊市场选择,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油车、电车的生死从来不是市场一个人说了算,政策的手哪怕只是轻微一拉,立刻能把数据调整成想要的样子。你让特权拿掉一半,电车市场还会剩下什么?多数人会先停下来观望,企业推新的速度马上慢一拍,资本投资也要回去复盘。

更耐人寻味的是,无论你怎么安排“公平”,新的补贴花样和路权政策分分钟又能推翻一切。比如明面上减税,暗地补贴到位,油车却被摇号、限行、限购、限用一把锁上五道门。这样一来,表面是一步迈向“油电同权”,实则可能又走了俩回头路。

如果真有勇气搞一次“油电同权”公平大考,不光是价格,连售后、能源基础设施、二手残值、维修服务标准都要重新排队掰扯。单靠市场理性和技术创新,短期内电车很可能没那么硬气,油车也不会突然起死回生。两边互卷,消费者只能凑热闹,活成政策的韭菜。

我曾经跟圈内朋友聊起:“要是哪天补贴真消失,你还会让孩子学新能源汽车修理吗?”有人打趣说,关键得等国家出口技术规范,“先别急,把弹射装置升级成火箭模式,哪怕车身全烤焦,也能把电池送上天。”

这话听着像段子,其实道出了眼下电车市场的真实无奈。做政策游戏,不怕没规则,就怕规则变脸。特权取消一半,电车是市场“娃娃”,哭一阵、笑一阵,能不能学会自力更生还不好说。

早高峰堵车,电车特权取消,油车插队被警告-有驾
早高峰堵车,电车特权取消,油车插队被警告-有驾

但回到现实,不论电车、油车,消费者真正想要的,不是哪种动力更高贵,而是能买到安全、靠谱、维护便宜,不动辄自燃或爆炸的车。至于特权是不是该完全取消,这一点,恐怕比“弹射技术”还难有标准答案。

在如今这场充值送车、积分升级的拼图游戏里,你觉得市场真的能自主选择吗?或者说,要取消电车的特权,给它一个独立生存的机会,最后我们会买到更好的车,还是更贵、更复杂的车?

或许,*下次你开车堵在三环时,坐在驾驶室里,有没有想过:你买的其实不是车,是一张特权的船票*?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