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行业的新闻,真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说到理想,光2023年前九个月的销量就能吓人。一项数据显示,理想的销量占到整个中国新能源MPV市场的15%左右(估算,样本有限),但我总觉得他们的盈利还是个大问题。你们说,理想凭啥子觉得纯电比增程便宜?我琢磨了一下,其实就是成本结构。增程的电池和发动机的配比,成本会更高点。让你直营的销售更容易回本,因为电池要便宜点,换个角度说,电池包迁移到纯电平台,能省不少成本。
我还记得和销售小李聊天。他说:你看现在纯电车价格越来越透明了,很多用户对比后觉得,纯电起步价低点的其实挺有吸引力。她还补充:其实很多人愿意买纯电,不是因为环保,是觉得省心。我当时心想:对嘛,稳定的续航和低维修压力,就像你买个炖锅,不想每天管管火,喜欢直接拧开就能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我觉得理想未来是否真能用技术突破拉开差距?我估算,除了硬件硬实力外,软性的用户体验更重要——比如那个VLA系统,听说像个畅游在云端的智能大脑。你是不是也觉得,把自动驾驶做到L3级,基本上就是车变成了家里的第二个助手。但这背后有点怪东西,毕竟硬件的感知硬件,怎么说呢,就像你用的手机和相机,传感器就是门脸。一个不好看,不准确,整车的科技感就会打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那天拍的,就是车门附近的小标签,写着配备了新一代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大概这意味着理想在布局自动驾驶方面,是真下了功夫的,但我感觉这块,可能比预期要花费更多时间,毕竟场景越复杂,传感器要识别的东西越多。试想一个家庭用车,要你跑上长途,突然前方出现动物或者乱石,硬件反应慢了,乘客的体验就大打折扣。
(说到这我突然想问:你觉得,纯电突破续航的难题,真的比我们想象的难吗?)我自己不太确定,是不是未来会出现更便宜的固态电池技术,解决这一切?毕竟,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未来的电池其实就是微缩版的充电宝,随身携带、多次更换。
关于理想L系列的新能源布局,我关注点在这里:他们的研发生态链,和供应链的资金博弈。理想的动力电池、自动驾驶硬件,都是大厂供应,像极了拼多多买菜,供应链越大越稳,能降低风险,但反应也慢。材料成本的不稳定,和电池技术的门槛,都让我觉得,其实就算飞天,也没想象中那么快。
对比:我试驾过几款同价的纯电SUV,最大的差别除了内饰,还是外形流线的顺滑感。比如那个问界M8,虽然续航差距不大(估算体感,百公里差5%左右),但m8的风阻系数,确实比理想的L系列低了不少。风阻大,能让电耗踢到挂零?不不不,这只是个感觉,但在实际行驶中,风阻真是决定续航的关键。
我得承认,理想的外观设计,偏向家庭用车的那种厚重感,跟一些纯电跑车相比,有点大块头的感觉。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车子太实在反而让人觉得缺乏一点未来感?(这段先不提)而我就问:如果未来固态电池成熟到能做到微型化,理想那种家庭堡垒式的车型还会有吸引力吗?还是说,用户会更喜欢那种运动、更炫的外形?
我这人有点自嘲,觉得理想这个品牌,就像个理想主义者跑偏了的故事:一方面拼命追求家庭舒适性,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技术突破去寻求差异化。可问题是,资源有限,从研发到产线,都是大量的投石行为——把所有可能都放进去,结果财务压力就像个无底洞。你说,理想还在亏损状态,能坚持多久?这也是个问号。
说到这,我还想到:理想要不要先放慢脚步,把成本压下去?不然,拼命追跑,迟早会累死自己。像我刚才那次和修理工随口问,他大笑:你啊,还是太天真,以为新车出来就能赚钱。——很多时候,车厂是靠售后和配件维持现金流,车卖亏,不影响他们的餐桌。你觉得,有没有可能,理想的盈利终究只是表面功夫?(这段先放一旁)
回头看,2026年的市场,估计会像古董竞拍:优质的古董更贵,普通的还得拼拼拼。理想要在纯电领域突围,除了技术创新,还得看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的吸粉能力——毕竟,人家竞争对手都在抢着发新技术。
我也琢磨,工厂那边的高层是不是经常在心里打鼓:别折腾太多,先保住命。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这个行业,像个拼图游戏,拼错了就得从头来,但拼的速度越快,错的可能性也越大。
所以,你怎么看?未来理想真正要在纯电市场抢个一席之地,是拼硬实力,还是靠政策+热点撑起来?还是说,像那个自家车标一样,还是留给以后慢慢琢磨,先把家庭车做好,再说?市面上,谁都在算账——成本、利润、用户的心理预期。
最关心的还是那点细节:你会不会觉得,汽车像个大玩具,越高级越意味着愿望已够,还是越简单越实在?而我,也许下一秒会发现,理想其实就是那一块拼图碎片,放在了某个角落——但何时拼成完整的,谁也说不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