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在讨论电动车的时候,总会绕不开一个争议性话题:亏损。尤其是有些新势力车企,账目一摊开,亏得让人觉得“这也太离谱了吧”。我们不妨随手拿一个看起来特别“吓人”的数据:就拿2022年的某头部造车新势力来说,全年净亏损逼近百亿人民币,平均算下来,每卖一辆车亏十几万。再对比一下他们的售价——很多车落地价都在20-30万区间。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卖一辆车,差不多就要亏掉一半的钱?
听起来确实不太正常。但冷静一下,别忙着下结论。我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个亏损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全行业都这样”,以及它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先从最表面的数字说起。造车新势力的财报里,几个核心指标往往非常显眼:销量、营收、毛利率、净利润。销量看着挺喜人,动不动就是翻倍增长,但营收呢?虽然也在涨,但在毛利率这一部分,问题就开始冒头了。比如大部分新势力的毛利率刚刚转正甚至还在浮动,有些品牌甚至每卖一辆车就直接亏本。再往下看净利润,那基本是“绿油油一片”,亏损额和营收几乎成正比增长。
但这些数字真的那么吓人吗?其实未必。如果我们先换个视角,把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亏损几乎是新势力造车这个行业的“底色”。传统车企虽然已经进入规模化生产的成熟阶段,但也并不是一直盈利的——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大幅增加,利润率也被压得很低。而造车新势力呢,本身就是从零起步,既没有规模效应,也没有传统品牌的溢价基础,前期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都需要“砸钱”去换市场。可以说,现在这些亏损,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主动花出来的”。
那这些钱都花在哪了?拆开来看,研发和服务是两个大头。先说研发。这些年,我们常看到新势力的车企会疯狂投入在智能化、电气化的技术研发上,比如自动驾驶算法、芯片架构、超快充技术等等。这些技术投入也不是拍脑袋随便砸钱,而是为了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广汽昊铂HT为例,他们搭载的英伟达Orin-X芯片和800V超高压平台,背后就有大量研发投入,这些技术门槛高、对供应链要求高,能做好就是对外的竞争优势,对内的成本控制能力。
再看服务。这也是新势力花钱的地方。很多新势力品牌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补贴力度可以说大得惊人。像文中提到的广汽昊铂HT,直接给出了“终身免费充电”“首次购车补贴2.5万”“置换补贴3.7万”这些优惠政策,光这些一算,可能一辆车的补贴就超过了利润本身。说白了,新势力车企在用这种方式“掏钱买用户”,为的是先把品牌认知和用户规模做起来。
不过,这种“掏钱换市场”的打法也不是无限制的。亏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亏的钱能不能换来长远的东西。如果这些钱真正用在了研发和服务上,那将来技术成熟了、用户规模上来了,亏损自然会收窄。但如果只是为了刺激销量而压价,或者花钱没有章法,那就可能问题很大了。
那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全行业都这么烧钱,新势力们到底有没机会翻盘?我们不妨再来看同行的情况。相比之下,特斯拉算是从“亏损烧钱”中跑出来的典范。大家可能不知道,特斯拉早年间也经历过连续多年的巨额亏损,但凭借严格的成本控制、技术积累和规模化生产,它终于在近几年实现了稳定盈利。而国内的部分新势力,比如蔚来、小鹏,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虽然目前亏损依旧严重,但毛利率已经逐渐转正,研发投入也逐年增加,说明它们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成熟。
最后再回到文中提到的广汽昊铂HT。它的定价、配置和技术,显然瞄准的是高端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盈利压力——高端车的利润率往往高于中低端车型。此外,广汽昊铂背靠广汽集团,具备成熟的供应链和生产体系,这意味着它不需要像纯新势力那样在前期投入巨额资金搭建底层设施,亏损的风险相对可控。
所以总结一下,造车新势力的亏损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没必要过度解读。它们的亏损背后,有着明确的行业规律和发展逻辑。从毛利率到研发投入,再到用户服务,这些表面上的“烧钱”动作,其实都在为未来的盈利铺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它们是否有能力把这些投入转化为长期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单纯被眼前的亏损数字吓到。
放在行业大背景里看,这些数字的波动,反而是新势力在成长期必须经历的一部分。谁能熬过这段“烧钱期”,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特斯拉。所以,与其盯着这些亏损数据感慨“不正常”,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它们未来的每一步,怎么走,走得稳不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