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的网约车这事儿,说起来头疼。前阵子和楼下开网约车的老王聊天,他皱皱眉:“这行今年又卷起来,平台越来越多,司机真不敢多指望。”
老王以前干搬家,政策放宽后2017年开始跑单,到去年他还觉得能赚点,现在平台都讲合规,车子得郑州牌照、老点的就不给证,老王去年出手换了个准新轩逸。选车其实有门道,说是要轴距2700mm往上,但有时候车管所不仔细查,有司机硬是拿着旧款朗逸去测,碰上细心工作人员还真被卡住。所以车圈子里也流传不少“什么车到底能过”的小道消息,“听群里说本地牌照的雷凌,轴距只差一点也能蒙混。”但老王是不敢冒这个险的,毕竟车子牌照、证件、健康证体检啥的都得齐全,跑着才踏实。
郑州网约车这阵子数量太多,一天实际营运快3万车,有时候老王下午接单,等候接客白白空转,油费又得自己扛。“算账你细算不明白,流水每天200多,月底交了平台抽成、车租金、水、电、保险、日常保养,落下的还不如上班踏实。”有师傅在维修店里聊天,经常抱怨:“现在拼啥?拼谁抽成低,谁返现多,活还不多,司机顶多三四千,干得不舒坦。”
抽成这块,高德聚合司机都说“高德抽得狠”,有时候能到三成,滴滴波动在十六七个点,老王补充一句:“运气不好遇到有的单,平台还莫名其妙吃掉几十块,哪怕你跑整天也填不了坑。”平时车友群里常讨论哪家平台好,有人说跑T3接单多,有人觉着滴滴派单最稳,但合规查得严,变着法挤中小平台空间。比如小拉那家,会员抽成才一两成,非会员多一点,但司机也难指望有量。
日常运营难,区域之间还讲究,有人说“住中原区能多挣点,东区没活。”这不是传说,工资到手就差好多,中心城月收入能上万,没有证的郊区司机只能靠拼单和顺风车混缘分。去年有一次明明接了三单早高峰活,偏偏赶上郑州突发大雾,绕路绕成路痴,天气也能影响单量和油耗。还有,微信群有人讨论,最近滴滴在中原区的派单“屏蔽了异地司机”,本地人抢活外地人没戏,这种事儿平台也不说清,大家只能猜、互相告诫。
政策方面,两年前开始合规查得严,新车入网门槛直接卡掉好多想进来的司机。车要新,证要齐全,有个修理师傅调侃,“连健康证都要刷脸查,怕你假冒”。政策细了,2016年那批司机不少早退,转做代驾或者回厂里上班。行业里也流传郑州每月有“红黑榜”,连续三个月投诉多的平台会被叫去喝茶,严重的停业处理。去年聚合平台里就有几家闹了投诉,听说花小猪、曹操出行合规率都掉了不少,群里司机调侃:“拉活拉得快,查证查得更快。”
说到冷门配置,现在很多司机喜欢买带全景摄像头的车型,方便查看盲区,而且新近配置的LED大灯,“群友说晚上跑二七区不怕黑了”。还有个近年新出的“后排USB口”,过去司机不在意,现在乘客上车吐槽没地方充电,师傅说“花两百加个转接头能多拿好评。”这些小细节,其实关系用车体验,谁用谁知道。
有个司机大哥去年硬把自己的老别克GL8改成载客专用,后排加装空调独立出风口,结果平台查出来不合规,“多一根线都不让你过。”平台对配置实在严,有时候连刹车盘型号、“油耗自测数据”都要上传,说是为了安全,司机都快成半个技师了。你要是用小众品牌,比如领克、哪吒,申请时容易被卡审批——群里有人反映“有的平台看见国产新牌子直接拒绝。”所以,别光看广告,进网约车门槛比买车还麻烦。
有一个冷门事故,去年老李在郑汴路跑夜单,蹭到路边共享单车,保险刚好没买商业三者,赔了一千多,“都是疏忽,早知道多花点保险钱。”这事司机间传了好几个微信群,师傅们一天到晚恶补“事故理赔新规定”,保险和车险搭配怎么买最划算没人能说得准——老王总结:“啥都听平台,最后吃亏还不是自己。”
自动驾驶这事郑州早搞起来了,群里老魏有一次发来视频,智慧岛上无人巴士半夜跑得飞快,“下次咱也去试试。”不过很多人质疑,目前无人公交主攻短途,长途出行和个性单还得靠司机人工。文远知行那批自动驾驶车,有邻居亲测,“打顺风车体验不错,就是感觉安全感不足。”这一块以后可能真成发展方向,但群里谁敢现在投资买个自动驾驶网约车,大家都观望,“等落地了再说,别拿自己的钱做实验。”
二手车故事也多,有人2019年花8万买了一辆别克英朗,跑了三年净收入不到1.5万,一算还不如卖掉去开巡游出租车。顺风车其实也有人尝试,有平台推出“顺带送小件快递”,但师傅们都说,“能赚的都让平台拿去,咱只能图个乐呵。”
新老车型对比,一位改行出租车的司机说,新款轩逸的悬架软,拉人舒适,但油耗比老款高;还有群里说老凯美瑞当网约车皮实,一点小毛病就是维修费高不好找零件。“师傅一修就是小两千,钱又搭进去。”
近几年,郑州网约车行业流行小程序查单,调度系统升级后,乘客投诉也多,平台客服慢半拍,经常“等半小时都没人理”。群友们私下里都说“这行业没当年挣钱快,硬拼只剩下内卷。”
至于未来,有司机猜测马上还得淘汰一批不肯合规的小平台,活儿又要集中到滴滴、T3、高德这些主流手里。去年年底市场整顿,群里传言有平台被停了派单,车主们苦笑:“平台不让干了,那咱伙计还得另谋生路。”偶尔见到推新的“AI轨迹识别”,师傅们都半信半疑,说归说,活还是要接。
那些年老王和我去修车厂喝茶,顺嘴就抱怨现在拉客多了,钱少了,脾气变了。维修师傅合计:“你们两年后还跑吗?听说无人驾驶搞完,咱修理厂也要变天。”你说这靠谱不靠谱,谁知道呢。
昨天群里传来个八卦,说隔壁司机用新买的“智能后视镜”,结果导航没根据信号跑南三环,险些闯进电动车道。技术好归技术,实际用起来能不能省事,还是要自己多试几次,别让配置光好看不实用。
末了,有人拿郑州这行情开玩笑:“咱这儿网约车,谁不是活在政策夹缝里?”等自动驾驶再发展几年,也许修理厂和司机师傅要重新找出路。如今的车、如今的人,都在换个活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