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蛋的现实就是,每当一个新牌子冒出来,十有八九都是资本攒的局,PPT画得比清明上河图还长,烧钱速度堪比火箭烧燃料,就为了在风口上放一只连毛都没长齐的猪。
但今天聊的这个选手有点怪,甚至可以说是反常。
它爹是央企,浓眉大眼那种,叫东风。它自己叫岚图。
别人家孩子还在靠爹妈给的零花钱到处浪,它已经开始琢磨着怎么自己搞钱了,甚至都要跑去港股敲钟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出身就在罗马的“国企二代”,不想着怎么躺平,反而非要下场去泥地里跟人肉搏,图啥?
图的是活下去,而且是体面地活下去。
很多人一听到“央企造车”,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穿着中山装的老干部,泡着枸杞茶,慢悠悠地审着一份十年前的设计图,嘴里还念叨着“要稳重,要大气”。
这叫刻板印象,但也不全是错的。传统车企,尤其是国字头的,转身慢是出了名的。就像一艘航空母舰,想掉个头,得提前规划半天航线。而现在的新能源市场,玩的是快艇冲锋,一天一个样,你还在画航线图,人家已经抢滩登陆插旗了。
东风心里明镜儿似的,靠老身板去跟这帮小年轻拼刺刀,大概率会被创死。所以必须做个切割,搞个新马甲,成立一支特种部队。
岚图,就是这艘航母上弹射出去的那架战斗机。
它继承了航母的资源,但被赋予了自由开火的权力。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性原理”追问:它不这么做会死吗?答案是,真会。不变革,就等着被时代的车轮从身上碾过去,连个响都听不见。
那么,这架战斗机有什么武器?
首先是技术。现在造车,要么是技术集成商,东家买个电池,西家买个屏幕,自己负责组装,美其名曰“资源整合”。要么就是技术偏执狂,啥都自己干,从螺丝钉到操作系统,结果往往是战线拉太长,把自己活活拖死。
岚图选了一条中间的路,也是最聪明的一条路。
它的三电系统是自研的,能同时兼容纯电、增程、插混。这不像有的牌子,今天All in纯电,明天看增程火了又赶紧掉头,搞得像个墙头草。岚图是“我全都要”,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自己掌握核心技术。
这就好比开饭馆,你自己得是大厨,有自己的秘方,能炒几个硬菜。但同时,你也跟米其林三星餐厅(比如华为)搞好了关系,能随时引进他们的招牌菜。
岚图的智驾,就是同时用了自家的鲲鹏和华为的乾崑ADS 4.0。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第一,不被卡脖子。把身家性命全压在一个供应商身上,万一哪天人家不高兴了,或者自己出问题了,你直接原地瘫痪。
第二,博采众长。自己研发能控制成本,还能保证有迭代能力;用华为能快速拉高产品上限,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这叫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这种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操作,背后是老牌央企刻在骨子里的风险意识,这可比那些靠着一波风口就瞎积薄发的品牌稳多了。
然后我们看市场,看它到底把车卖给了谁。
岚图最开始打响名号的,是那台叫“梦想家”的MPV。这车的目标客户就很精准,不是追潮流的网红小年轻,而是企业高管和多孩家庭。
这帮人有什么特点?有钱,但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懂车,但更在乎安全和品质;要面子,但更看重里子。
他们以前的选择,可能是别克GL8,或者是丰田埃尔法。现在,岚图用“电车的体验+豪车的配置+更合理的价格”这张牌,硬生生地从他们手里抢下了一块蛋糕。
这就叫增量价值。它不是在存量市场里跟同行拼刺vegas的价格战,而是去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把那些原本不考虑国产品牌的消费者,拉到了自己的阵营里。
怎么做到的?
短句三连,来了。
它用料足。它配置高。它不耍猴。
听起来简单吧?为啥很多新势力做不到?
因为他们的钱是烧给资本看的,每一分都要追求“故事性”。而岚图的钱,是东风给的,要求是“活下去,然后赚钱”。一个是为了拉高估值套现离场,一个是为了集团的未来探路。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别人都在降价换销量的时候,岚-图的新车,配置拉满,鸿蒙座舱、空悬、后轮转向一个不少,价格也坚挺。但订单数据告诉你,用户是认的。
这背后是商业逻辑的闭环:用扎实的技术和产品力,去撬动那些最有价值、最不看重花里胡哨营销的客户群,形成口碑,然后慢慢破圈。这叫快种快收,先在核心地块把种子种下去,保证基本盘,再图谋天下。
当然,光有产品还不行,还得能卖出去。
岚图的渠道策略也很有意思,线上直营,线下跟生态伙伴合作,店都开在核心商圈。这跟传统4S店开在鸟不拉屎的郊区完全是两个路数。前者是让你逛街喝咖啡顺便就把车看了,后者是让你下定决心,开车一小时,专门去“临幸”它。体验天差地别。
海外市场更是重量级。一口气铺到三十九个国家,而且不搞低价倾销。为啥它能做到?因为背后站着东风集团。出口资质、供应链、海外服务网络,这些普通民企要花九牛二虎之力去啃的硬骨头,对它来说,就像平台喂到嘴里一样方便。
这就是“国企二代”的阳谋。我不跟你拼营销,不跟你讲故事,我就用你没有的资源,在你够不着的地方,建立我的护城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它赚钱吗?
答案是,开始赚了。
2024年第四季度,人家第一次实现了单季盈利。2025年前七个月,直接把全年的利润目标给干完了。
这在整个新能源行业,简直是逆天一样的存在。当友商们的财报还在比谁亏得更多、谁烧钱更猛的时候,岚图的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虽然可能还有点小毛病,但至少核心指标是健康的,肝功能没有爆表。
这意味着它的商业模式跑通了,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这比任何“宏大叙事”都重要。
上市,对它来说,不是为了找人输血续命,而是为了找更多的弹药,去研发固态电池,去搞车规级芯片。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央企造车,到底能走多远?
这条路注定不会像互联网公司那样,一夜爆红,三年上市,五年退休。它更像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谁起步快,是谁的耐力更强,谁的战术更合理。
它有国企的资源和背书,但也可能带着国企的枷锁。它和华为的合作是蜜糖,但也可能是未来的牵绊。它现在盈利了,但未来市场的绞杀只会更残酷。
这事儿就像一场拳击比赛,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岚图现在做的,就是不喊口号,不谈情怀,一拳一拳地,把技术做实,把产品做好,把钱赚回来。
这条路,走得慢,但每一步都踩在地上,很硬。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