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都讲究个实在,买车也一样,都想花钱买个省心、好用的。

聊到日产汽车,很多老司机可能还记得当年那个“技术日产”的响亮名号,那时候的日产,发动机技术确实有一手,像什么天籁上用的VQ系列发动机,平顺又有劲,口碑非常好。

可是这几年,大家有没有发现,日产好像有点跟不上趟了。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特别是他们前几年花了大力气宣传的一个叫“可变压缩比”的发动机技术,代号叫VC-Turbo,说是能让车子既有劲又省油,简直是内燃机的终极进化。

可结果呢?

装了这款发动机的新天籁,销量不升反降,从以前一年能卖二十多万台的火爆场面,到现在一年连十万台都费劲。

反观它的老对手丰田凯美瑞,销量依然坚挺。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日产花了快三十年时间、砸了无数钱搞出来的这个高科技,怎么就不灵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说白了,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这个“可变压缩比”到底是个啥。

咱们可以把发动机想象成一个打气筒,活塞每次把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压缩到最小,然后点火爆炸,推动车子前进。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这个“压缩的程度”,就是压缩比。

压缩比高,就像你把气打得特别足,能量利用得更充分,车子就更省油。

但问题是,压缩得太狠,有时候会提前“自燃”,就是我们常说的“爆震”,对发动机不好,也影响动力输出。

所以,普通发动机只能取一个折中的、固定的压缩比,要么偏向省油,要么偏向动力,很难两全其美。

日产的工程师们就想了个办法,他们要造一个能“变形”的发动机。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他们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机械连杆结构,精密得像瑞士手表一样。

这套系统能实时调整活塞运动的行程,也就是说,它能真正地、物理上改变那个“气筒”的大小。

当你需要车子有劲儿、猛踩油门的时候,它就把压缩比调低,比如降到8:1,让动力爆发得更顺畅;当你匀速开车、想省点油的时候,它又把压缩比调高,比如升到14:1,把每一滴油的能量都榨干。

这个想法可以说非常天才,从技术上讲,绝对是顶尖水平。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为了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日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一直到2018年才正式量产装车,这期间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想象。

然而,就在日产埋头苦干,关起门来打造这件“终极兵器”的时候,外面的世界早就变了。

其他汽车厂家,比如马自达、丰田这些,也想解决同样的问题,但他们走了一条更聪明的“捷径”。

他们没有去大动干戈地改造发动机的内部机械结构,而是从控制发动机“呼吸”上下功夫。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他们的办法是利用已经很成熟的可变气门技术。

简单理解就是,在发动机活塞向上压缩混合气的时候,故意让进气门晚一点点关闭。

这就好比你给一个气球吹满了气,在扎紧口子之前,先松手放掉一小部分气。

这样一来,虽然气缸的物理空间没变,但实际参与压缩的气体变少了,达到的效果就和降低了压缩比一样。

需要省油的时候,气门就正常时间关闭,实现高效燃烧。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你看,一个是用一套复杂得像艺术品一样的机械来实现真正的“可变”,另一个是用一个聪明的“时间差”小技巧来实现类似的效果。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开车时感觉到的那点动力和油耗的差别,其实微乎其微。

但对于厂家来说,成本可就差远了。

马自达那套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而且经过市场多年验证,可靠耐用。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而日产那套复杂的机械,不仅制造成本高,反映到车价上就更贵,而且很多消费者心里也犯嘀咕:这么复杂的东西,万一开几年坏了,修起来得多麻烦?

最关键的是,马自达早在2011年就把这项技术用在了它的“创驰蓝天”发动机上,并且大获成功。

等到晚了整整七年的日产VC-Turbo在2018年登场时,市场上早已不是一片空白了。

丰田、本田、甚至一些欧美品牌,都用上了这种成本更低的“双循环”技术。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可变压缩比”这个概念,已经从一个听起来很神秘的高科技,变成了一个大家都有的普通配置。

日产兴冲冲地端出一盘“满汉全席”,结果发现大家早就吃着“家常菜”吃饱了,对你这道费时费力的大菜,自然也就没那么感冒了。

如果说廉价的替代技术只是让日产VC-Turbo的处境变得尴尬,那么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则直接给它判了“死缓”。

2018年是什么时候?

那是新能源汽车开始在中国市场全面崛起的年份。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以比亚迪、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和混动车,正在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汽车的认知。

当“技术日产”还在为如何让汽油发动机再省下百分之一的燃油而绞尽脑汁时,中国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已经开始讨论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了。

大家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发动机的轰鸣声,转向了电动机的安静和顺滑。

比亚迪的DM-i混动技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它用一套“电为主,油为辅”的逻辑,让车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用电驱动,发动机只在最高效的区间工作,要么发电,要么在高速时直接驱动车辆。

这样一来,不仅油耗低得惊人,驾驶体验还无限接近纯电动车。

面对这样的对手,日产VC-Turbo那点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辛辛苦苦省下来的油,就显得有点不够看了。

这就好比你花了几十年时间,终于练成了绝世的骑马射箭本领,结果一出门发现,大家现在都开坦克了。

日产黑科技折戟,可变压缩比难救主,终究难逃市场败局-有驾

你的技术再高超,也改变不了战局。

所以,日产VC-Turbo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它技术不好,恰恰相反,它在机械工程领域可能已经做到了极致。

它的悲剧在于,它是一项为解决过去的问题而生的技术,却诞生在了一个问题本身都快要消失的时代。

它投入了巨大的研发成本,却没能换来市场的认可和销量的增长,反而因为定价偏高、技术过于复杂而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它就像一位固执的老工匠,用毕生心血精心雕琢了一件艺术品,当他满怀期待地展示给世人时,却发现大家的审美和需求早已改变。

这不仅仅是日产一家的困境,也反映了所有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时代大变革时的那种深深的无奈和挣扎。

一项技术,无论多么先进,如果不能在对的时间、以对的成本满足市场的需求,最终也只能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