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定调:一场“静默的告别”
2025年7月22日,三菱汽车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纽带被正式斩断,发动机生产线按下暂停键。这家1985年便扎根中国的日系车企,用四十年的深耕与撤退,为外资品牌在华沉浮史写下又一注脚。
二、历史回眸:三菱在华的四十年“情缘”
1. 黄金年代:技术输出与市场红利
1985年:三菱以发动机技术合作切入中国,沈阳航天三菱成立,成为当时少数能生产高性能发动机的合资企业,为哈飞、东南等自主品牌输血。
2000年代:三菱引入帕杰罗、欧蓝德等经典车型,凭借越野性能与性价比,在SUV市场占据一席之地,2012年销量峰值达14.6万辆。
技术标杆:其4G6系列发动机曾是自主品牌“逆向研发”的模板,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均受益于此。
2. 转折点:错失的电动化与智能化窗口
2015年后:中国新能源政策加码,自主品牌技术突围,三菱仍依赖燃油车,电动化布局滞后,2020年广汽三菱销量暴跌至7.5万辆,不足巅峰期的一半。
合资困局:广汽三菱股权结构复杂(广汽集团持股50%、三菱30%、三菱商事20%),决策效率低下,产品迭代周期长达5年,远慢于自主品牌2-3年的节奏。
三、撤退背后:日系车在华集体困境的缩影
1. 内部症结:三菱的“慢性失血”
产品断层:主力车型欧蓝德自2016年引入后未换代,内饰、智能配置落后同级竞品(如丰田RAV4、本田CR-V)至少一代。
品牌边缘化:三菱在华品牌认知逐渐从“技术派”滑向“廉价日系”,与斯巴鲁、马自达同属二线阵营,难以抗衡“两田一产”。
电动化迟滞:2023年才推出首款纯电车型阿图柯,但续航仅520公里,售价19.98万元起,与比亚迪宋PLUS EV、广汽AION Y等竞品相比竞争力不足。
2. 外部冲击:中国市场的“游戏规则”剧变
自主品牌崛起:2025年1-6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53.2%,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在混动、纯电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消费偏好转移:年轻一代更倾向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配置,三菱的机械素质优势被稀释,2025年其15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仅12%。
政策倒逼:双积分政策压力下,三菱因燃油车油耗偏高,2024年需购买超10万分新能源积分,成本超2亿元。
四、撤退影响:一场“多米诺骨牌”的预兆?
1. 对三菱全球战略的连锁反应
资源再分配:退出中国后,三菱或集中资源拓展东南亚市场(如印尼、泰国),2025年其在东南亚销量同比增长18%,但单车利润不足中国市场的三分之一。
技术合作收缩: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业务暂停,或导致自主品牌中低端车型(如五菱宏光、长安CS35)面临发动机供应链调整,成本上升3%-5%。
2. 日系车在华格局生变
马太效应加剧:丰田、本田凭借混动技术(如丰田THS、本田i-MMD)仍占据15%以上市场份额,而三菱、斯巴鲁等边缘品牌加速退出。
合资模式重构:大众、通用等车企已通过“本土化研发+电动化转型”自救,三菱的撤退印证“技术输血”模式在智能电动时代的失效。
五、未来启示:外资品牌的“中国新命题”
三菱的撤退,为外资车企在华生存提出三大命题:
电动化速度:能否在2025-2030年窗口期内推出具备竞争力的纯电/插混平台?
本土化深度:是否愿意将研发、采购权下放至中国团队,以适配本土需求?
品牌溢价力:在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背景下,如何重塑“技术领先”或“文化共鸣”的标签?
结语:
三菱的撤华,是外资品牌在华四十年的一个句点,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反哺全球”的转折点。当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席卷而来,那些未能跟上节奏的“老玩家”,终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而这场变革的主角,已悄然换成了中国车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