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

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不少人听了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日本的汽车巨头日产,那个我们熟悉的生产天籁、逍客的大厂,居然把自家的全球总部大楼给卖掉了!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是得有多缺钱啊?

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有驾

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怎么会走到变卖“祖产”这一步?

但这事儿背后,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不仅是日产的一场自救行动,更折射出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发生的一场深刻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中心,恰恰就是我们中国。

咱们先说说卖楼这事。

日产卖的这栋楼可不是普通的办公楼,而是位于日本横滨港未来区的全球总部大楼,那可是日产的门面和心脏。

这栋大楼在2009年建成,是日产从东京搬迁过来的标志,象征着企业的实力和未来。

现在,这栋“功勋卓著”的大楼,被以970亿日元的价格卖给了一个由香港上市公司敏实集团支持的财团,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就是45亿元。

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日产这是要不行了,连家底都开始变卖了。

但其实,日产玩了一个很精明的财务操作,叫做“售后回租”。

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有驾

说白了就是,楼我卖给你,你把45亿现金给我,然后我再从你手里把这栋楼租回来,继续在这里办公,每个月按时给你交租金。

这么一来,从外面看,日产的总部还在老地方,员工们照常上下班,一切都没变,面子上保住了。

但里子已经完全不同了,日产从“房东”变成了“租客”,手里却多了一大笔可以救急的现金。

这一招,既解决了眼前的财务困境,又维持了企业的体面,可以说是把算盘打到了极致。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困境,能把一个如此庞大的汽车帝国逼到这个份上呢?

我们来看看日产的财务报表,那上面的数字,确实让人看得心惊。

根据日产公布的2024财年报告,也就是从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这一年,公司的营业利润直接从上一年的盈利4266亿日元,变成了巨亏6709亿日元。

这一正一负之间,差了超过一万亿日元,这种断崖式的下跌,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更直观的一个数据是营业利润率,只有0.6%。

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有驾

这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日产辛辛苦苦生产和销售汽车,每卖出100块钱的东西,刨去所有的成本,最后真正能赚到手的纯利润,只有6毛钱。

这个利润率,别说跟高科技行业比,可能连小区门口的小卖部卖瓶水的利润都比不上。

全球卖了三百多万辆车,结果就赚了这么点辛苦钱,这生意做得实在是太艰难了。

现金流的紧张,迫使日产必须想尽一切办法筹集资金,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研发投入,卖掉总部大楼,也就成了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无奈但又现实的选择。

就在大家为日产的处境捏一把汗的时候,日产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它把未来的希望,几乎是全部的赌注,都押在了中国市场。

但这次,它不是想在中国卖更多的车,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全球的“军火库”和“充电宝”。

就在前不久的进博会上,日产高调宣布,成立了一家名为“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的新公司。

这家公司的来头可不小,它是第一家由外资汽车企业在华成立的合资整车进出口公司。

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有驾

由日产中国和它的老伙伴东风汽车集团共同出资,日产占股60%,东风占股40%,注册资本就有10亿人民币。

这家公司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从2026年开始,将由东风日产在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到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

这个举动背后,传递的信号是颠覆性的。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全球汽车行业的格局都是“市场换技术”,我们用庞大的消费市场,来吸引国外的车企到中国建厂,我们学习他们的技术、管理和经验。

而现在,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日产的这个决定,标志着一种新模式的开启,那就是“技术和供应链反哺全球”。

为什么日产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因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完整、最高效、成本控制最出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到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领域,中国不仅不落后,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全球领先。

日产卖总部自救,左手揣45亿,右手交租金,中国市场成充电宝-有驾

更重要的是,中国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能在这里生存下来并且卖得好的产品,拿到国际市场上去,那绝对是降维打击。

日产已经选好了第一批准备出口的“尖兵”,其中一款叫做东风日产N7的纯电动车,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款车可以说是中国市场“内卷”下的产物,作为一款合资品牌的全新电动车,它的起售价被定在了11.99万元,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但它的续航里程最长能达到635公里,性能和配置都相当不错。

结果,这款车一上市就成了爆款,短短几个月累计销量就超过了3万辆。

更值得注意的是,购买这款车的用户中,有七成都是新用户,很多人都是看了一次实车就决定下单,而且超过六成的人直接选择了顶配车型。

这充分说明,只要产品力过硬,性价比够高,中国消费者是愿意买单的。

而这样一款经过中国市场严酷考验并获得成功的产品,日产有充分的信心把它卖到全世界去。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了一幅非常有趣的画面:日产在日本,通过变卖核心资产来收缩战线,筹集资金度过难关;而在中国,它却在大举投资,设立新公司,规划宏大的出口战略。

它用在日本“节流”省下的钱,来为中国这个巨大的“充电宝”充电,然后利用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技术优势,生产出有竞争力的电动汽车,再反向输出到全球市场,为整个日产集团“输血续命”。

这一系列操作,虽然看起来有些“拆东墙补西墙”的窘迫,但背后却是一位老牌汽车巨人面对时代浪潮,所能做出的最理智、也最果断的战略转向。

这已经不仅仅是日产一家的故事了,它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转变:过去,是日本和德国的汽车技术定义了世界;而未来,由中国定义和中国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将会在全球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