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近日坦言,理想L9的成功引来了至少五家车企的模仿。这款曾被标榜为“500万内最佳家用SUV”的车型,凭借精准定位与创新配置一度成为行业标杆,却也因竞争者的蜂拥而至陷入增长困境。
华为问界M8率先发起挑战,其轴距与L9同为3105mm,并推出五座与六座灵活布局,以差异化设计吸引家庭用户;领克900则以“产品对标L9,价格对标L8”的策略,将六座SUV起售价拉低至28.99万元,配备30英寸6K屏与NAPPA真皮座椅,以性价比撬动市场;深蓝S09凭借超3米轴距和三排宽适空间,主打满载场景下的舒适性;乐道L90携换电技术和高颜值入局,成为潜在威胁;而素有“半价理想”之称的零跑C19也瞄准大六座家庭市场,价格悬念待解。此外,小鹏、比亚迪等车企的同类产品虎视眈眈,L9的赛道已拥挤不堪。
理想L9的爆发源于对家庭需求的精准洞察。其3105mm轴距与三排空间优化设计,兼顾日常使用与长途出行;标配双英伟达Orin X芯片与AD Max智驾系统,配合热效率40.5%的1.5T增程器,在智能与能耗间找到平衡。更关键的是,L9以“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构家庭出行场景,成功吸引原本青睐BBA品牌的用户,填补了40万元以上新能源全尺寸SUV的市场空白。宁德时代电池的加持则为其安全口碑奠定了基础,成为早期销量增长的核心动力。然而,L9的市场统治力在2024年明显松动,全年累计销量85,817辆,同比下滑24.97%;12月销量7,751辆,被问界M9以10,006辆反超,SUV排名跌至第55位。
销量下滑的背后是竞争环境的剧变。华为等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与价格战不断挤压市场空间,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需求持续升级,而L9虽在2025年焕新版搭载Thor-U芯片和VLA智驾系统,但技术落地节奏仍滞后于市场预期。与此同时,竞品在空间、配置、成本上的组合拳,正快速稀释L9的独特性。理想L9的境遇折射出新能源市场的残酷现实——创新易被复制,护城河难筑。当“大空间+高智能”成为行业标配,单纯堆砌配置已无法形成差异化。未来,理想需加速技术自研,例如推动高阶智驾系统的场景化落地、突破增程效率瓶颈;同时强化生态布局,如拓展补能网络或深化车载交互体验,以构建用户黏性。唯有将技术壁垒与品牌价值深度融合,方能在同质化竞争中守住优势。
理想L9的经历揭示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生存法则:一时的领先绝非终点。从现象级爆款到被围剿,其故事印证了行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唯有持续进化,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当市场从“颠覆式创新”迈入“精细化竞争”阶段,车企的胜负已不仅取决于产品定义,更在于技术沉淀与生态整合的能力。理想L9的挑战,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产业迈向成熟的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