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一、一场突如其来的“家族合并”
2025年5月,吉利汽车突然宣布:要把自己旗下的“亲儿子”极氪汽车私有化。
简单来说,就是吉利要掏钱买下极氪剩下的股份,让它从美股退市,重新回到吉利的“大家庭”里。
这事听起来有点像豪门分家:三年前,吉利把极氪“送出去单过”,还帮它在美国纽交所敲钟上市,风光一时无两;结果不到一年,又要把人接回来。
为什么?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说得很直白:“为了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背后藏着一场关于生存与野心的硬仗。
二、极氪的“高光时刻”与“暗面”
先说高光。
极氪诞生于2021年,是吉利押注新能源赛道的“王牌”。
2024年5月,极氪以“造车新势力最快IPO”的名号登陆美股,开盘首日股价暴涨34.57%,市值一度突破70亿美元。
当时李书福手握第九个IPO,风光得像一个资本市场的老手。
但暗面很快浮现。
上市后三个月,极氪股价腰斩;
到了2025年5月私有化公告发布时,市值只剩58亿美元,连理想、小鹏的零头都不到。
更惨的是,极氪连续四年亏损:2021年亏43亿,2022年亏79亿,2023年亏83亿,2024年亏64亿,四年合计亏了270亿!
有人说:“这哪是造车?分明是烧钱机器。”
问题出在哪?
1. “富二代”依赖症:极氪用的是吉利的工厂、供应链、三电技术,甚至营销团队都和吉利共用。看似独立上市,实则是个“套壳吉利”。
2. 爆款乏力:极氪001曾月销1.4万辆,但2025年4月销量暴跌到不足3000辆,被小米SU7、小鹏P7按在地上摩擦。
3. 定位混乱:高端?科技?豪华?口号喊得响,但消费者一脸懵。
三、吉利的“阳谋”:回归“一个吉利”
李书福这次私有化极氪,表面上是“亲情牌”,实则是战略大棋。
他提了一个叫《台州宣言》的计划,核心就八个字:“聚焦主业,整合资源”。
说白了,就是要把旗下所有品牌(吉利、领克、极氪、银河)捏成拳头,不再各自为战。
具体怎么整?
技术整合:极氪的SEA浩瀚架构、800V快充技术,以后全归吉利共享。
品牌分级:极氪定位高端(45万+),领克主打25-35万区间,银河覆盖15-25万主流市场,形成“金字塔阵型”。
成本砍半:整合后研发、营销费用预计降低10%-20%,连生产线都能共用。
听起来很美,但问题来了:极氪为啥要退市?
答案藏在中美博弈的阴影里。
2025年,中美关税摩擦加剧,中概股在美上市越来越难。极氪退市后,吉利可以专心搞技术保密(比如固态电池),避免被美国监管“卡脖子”。
此外,极氪计划通过Waymo合作车打入欧美市场,退市也能规避地缘z治风险。
四、私有化:一场“双赢”还是“双输”?
对吉利:
利好:整合后资源统一调配,能省下大笔钱;极氪的技术可以反哺吉利其他品牌,比如银河的混动、领克的插混。
风险:极氪去年亏了64亿,今年目标32万辆,但前四个月只卖了5.5万辆。如果整合失败,吉利可能被拖入亏损泥潭。
对极氪:
利好:不用再看华尔街脸色,可以专注搞研发;吉利的渠道、供应链能帮它降本增效。
风险:失去独立融资能力,未来研发、扩张全靠吉利“输血”。
股民怎么看?
私有化公告一出,极氪美股盘前涨超11%,吉利港股微涨0.24%。市场态度暧昧——有人觉得这是“及时止损”,也有人担心“吉利吞下巨亏包袱”。
五、极氪能否迎来新生?三个关键问题
1. 能否摆脱“吉利影子”?
过去极氪总被调侃是“套壳吉利”,未来必须证明自己:要么靠极氪009、ZK9X等高端车型打响招牌,要么靠自动驾驶、固态电池等黑科技建立护城河。
否则,整合只会沦为一场“财务游戏”。
2. 李书福的“全球梦”靠谱吗?
吉利的目标是“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集团”。
但海外市场压力山大:
欧洲:特斯拉、大众、Stellantis厮杀;
东南亚:比亚迪、上汽MG虎视眈眈;
美国:极氪RT借Waymo“曲线入市”,但地缘风险随时可能炸雷。
3. 新能源洗牌期,吉利能否活到终局?
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40%,但行业开始“内卷淘汰赛”。
理想、问界月销破万,小米SU7首秀即爆款,而极氪4月销量同比下滑15%。如果整合后销量仍提不上来,极氪可能成为吉利的“累赘”。
六、一场豪赌,赌的是中国汽车的未来
吉利私有化极氪,本质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豪赌。
赌赢了,吉利可能成为中国的“丰田+特斯拉”,用极氪的高端、领克的性能、银河的性价比打遍全球;
赌输了,极氪可能沦为又一个“观致”,而吉利也将陷入“越整合越亏损”的死循环。
但无论如何,这场“家族合并”已经撕开了中国新能源车行业的真相:
补贴退潮、资本冷静、市场成熟,车企们必须从“讲故事”转向“拼真本事”。
极氪能否重生?答案不在吉利的公告里,而在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车里,在每一个消费者的口碑里。
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