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

理想跌倒,比亚迪也慌了,新能源车市谁是真老大?

傍晚菜市场那味儿——烧烤烟、汽油味夹着人声鼎沸,一哥们儿拍着胸脯说他表弟刚刚买了台新电车,结果被一辆大货车撞了,视频刷爆了微信群,股价、销量、朋友圈评论跟着炸开了;你听这一串,心里就凉了半截,谁没踩过这坑,谁没见过头顶那把刀忽然砍下来。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事实是这样的,八月一口气出炉的数据像楼下吵架掷过来的砖头,比亚迪卖了37万多台,听着牛得很,但同口径比增长明显放缓,理想八月只卖了2.8万台,较去年年底那会儿单月近6万的神话已经腰斩,蔚来、小鹏、零跑这些名字各有喜忧,零跑一个月卖了5.7万台,直接顶到“新势力老大”的位子,吉利银河系单月也能到10万台,老牌新花样加速追赶,整个市场短短半年像被打乱的扑克牌,谁也别说稳。

回头看当年的辉煌,那是信仰式的日子,谁还记得那会儿,大家都把新能源车当理想、当革命、把续航当英雄,早年广告里喊的是“改变出行”,媒体写的是“颠覆燃油”,补贴时代给了几百万消费者换车底气,车主论坛里一句“零油费”能把人乐三天,品牌口碑靠一次试驾能传半年,车展舞台上CEO上台就能把全场嗨起来,谁都觉得未来是确定的。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如今辉煌翻页了,变成拼价格和拼渠道的天地,厂商们从信仰转成了套餐式的算账玩法,几十万的车型被压到二十万梯队,几十万级别的高端企图被降价、被捆绑金融方案打得不见影,仰望一个月卖四百台,腾势D9一阵火,N7降价八万的事儿就像邻居家吵架被拉出来当笑柄,消费者怀念当初被尊重的买车体验,如今买车像买手机卡,讲的是性价比和月供,信仰被掰成了分期表。

现场消息来自车展和4S店以及制造厂区,成都车展前后几十款新车扎堆上阵,厂子里白班下班的人在厂门口抽烟说着“这批车得压库”,销售经理在微信工作群里连发三条促销表格,某品牌经销商在8月23日的一次直播里当着镜头砍价降价,内部员工在匿名帖里吐槽,生产线加班到深夜,质检人员说“为了达标都得靠临时加料”,这些具体时间和地点的动作,连着产业链上下游的哀嚎和算账,构成了这轮大混战的真实版图。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内部员工和经销商的吵闹比外头还大,研发部门有人在工位上直接说“我们被市场拉着走了”,销售经理在群里写着“别问为什么,钱先到位”,零售点的导购被逼着做25页PPT去说服客户签单,售后技师在微信群里讨论电池包的维修频次,网友们不闲着,各种梗和段子在微博、抖音刷屏,什么“买车送账单”“新能源版雪崩”之类的梗被玩烂了,视频里有人对着镜头喊“这车好像便宜了,但我怕得要死”,公众情绪跟着涨又落。

数据扎眼得像菜市场的秤砣,官方口径和行业报告里,8月比亚迪37万台,理想2.8万台,零跑5.7万台,吉利银河系10万台,这些数字反复被媒体引用,投资圈在盘算毛利率和库存天数,经销商在谈库存成本,厂里传来产能调整通知,某些品牌的高端线一个月只卖几百台,这不是闹着玩,是真金白银的让利和赔本卖货,买家看得明明白白,卖家也看着账本发抖。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从政策面有一点压在底下,市场监管层面正在酝酿价格法的修正草案,监管信号越来越清晰,官方在文件里强调“反垄断、规范定价、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头部企业和各路资本在现实里并不拎着手里不干活,联合促销、捆绑金融、刷量补贴这些操作还在悄悄进行,政策像那盏路灯,开了但灯光不够亮,行业里的人一边观看抽风,一边还得干活,厂子不得不考虑政策约束下的营销玩法变形。

社会影响远不止车市热闹,出租车、网约车公司挤入了电动化升级,公共出行预算和补贴逻辑被重新排布,小城镇的修车行开始学着换电池包,保险公司在重新评估保单条款,二手车市场的换手周期被拉长,租赁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始囤车做长期租赁,整个生态链都在重新洗牌,城市的停车场里出现了更多看上去“便宜但未知”的车队,普通消费者在街头的讨论从“车好不好”变成了“这车值不值”。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消费者群体的痛点变成了现实的刀口,买完车三个月又看到降价八万,车主微信群里有人发“我刚交完首付现在降价了”,有人在二手平台贴帖子写“只开了一年,亏了十几万”,租车公司在背后倒腾“以租代购”的合同,买菜的大妈听到邻居说起电车电池贬值问题就把以前那份心里安慰全给拆了,老年车主和年轻白领的担忧不同,老年人怕的是充电和维修,年轻人怕的是投资的折损和社交压力。

厂家之间的争吵像街口卖菜的互怼,谁在广告上喊“我们更安全”,谁在后台把价格拉低,谁在泄露“新车首月销量达标返利”的秘密经销商协议,公开场合的新闻稿和内部泄露形成了强烈对比,公关团队在用尽词藻,而线下的门店经理和库房管理员在用算盘子算着现金流,媒体报道里有人质疑“是不是在拼命打价格战”,但玩梗的网友更直接,把品牌口号改成了“首年亏价保你惊讶”。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行业早年的那套信仰玩法被现实撕扯得满地找牙,曾几何时大家靠着补贴和品牌溢价建立忠诚度,车主间口碑传播能拉动一波销量,如今忠诚度成了折扣表上的一个参数,厂商把服务变成了“会员等级+延保套餐+流量包”,消费者的选择被金融方案牵着走,买车的逻辑从换代心动变成了月供计算,这个变化对老用户是一记耳光,对新入局的人是实在的教育,许多人跌得很疼。

在这场混战里还有个外溢层面,海外市场的抢滩也不可忽视,奇瑞、比亚迪在欧洲、东南亚、拉丁美洲都在建厂、铺渠道,国外的消费者开始接触到国产新能源车,再次拉高产能布局,长城、蔚来也在押注海外市场分一杯羹,国内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厂商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外面的大海,国内吃不饱了,就得出海讨口食儿,供应链、出口合规、海外售后成了新一轮必争的战场。

理想遭遇滑铁卢,比亚迪压力倍增,新能源车市格局生变-有驾

普通人还能咋躲坑,别慌,先把预算和真实需求摆在第一位,别被首付低、月供轻的花言巧语带走理智,认真问清楚保修、换电政策、退车条款和电池残值,二手残值和保险方案要事先算清楚,能当面试驾多试,问清楚充电、维修点的实际距离和成本,跟着微信群、贴吧和车友会搜口碑,不听门店单方面的一面之词,能等就等,别在第一波降价潮里追高。

这就是八月的现状,厂商咬着利润跑,加班的工人、愁眉的经销商、酸溜溜的消费者、键盘上冷嘲热讽的网友,全都在这口锅里翻滚,谁是真老大现在一说就是危险言论,因为明天谁都可能换位,下个月谁都可能被数据扔出局,活着的品牌得学会在这场乱局里及时松手和再买刀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