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市有个词特别火——“掀桌子”。
你没听错,不是饭店老板吵架,而是卖车的直接“掀”了价格牌。比如凯迪拉克,一款原本定价近40万的豪华车,突然宣布直降13万,裸车价直接跌到27万区间。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你原本打算买辆普通品牌的中高端车,现在突然能开上对标宝马5系的豪车了。更夸张的是,这还不是个案——别克君威一口价10.69万,福特蒙迪欧14.98万起,连大众、日产这些“老牌选手”也纷纷加入混战,价格直接砍到“骨折价”。
这波降价潮到底有多疯?举个例子:
去年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花20万买辆本田雅阁,今年同样的钱,已经能开走凯迪拉克CT5了。再比如,某位网友去年刚提了辆大众途观L,落地价23万,结果今年新款探岳L直接喊出17.99万的“全包价”,气得他直呼:“我这车还没开热乎,就成‘过气网红’了?”
燃油车为什么突然“卷”成这样?背后其实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暗战。
一、新能源“逼宫”,燃油车只能“割肉求生”
如果你关注过今年的车市数据,会发现一个关键转折点——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突破了50%。换句话说,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电车。这对燃油车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
以凯迪拉克为例,它的CT6原本是瞄准奥迪A6、宝马5系的豪华市场,但电车崛起后,消费者突然发现:30万预算,既能买传统豪车,又能买续航600公里、加速4秒的国产新能源。这时候,燃油车的“品牌光环”瞬间不香了。
更狠的是,新能源车企还在持续“补刀”。比如某国产新势力最近推出的轿车,直接喊出“油电同价”,把混动车的价格压到了15万以内。燃油车厂商一看,这还怎么玩?“你不降价,我就降价;你降一点,我降更多”——价格战就这么打起来了。
二、从“挤牙膏”到“跳楼价”,车企的套路全崩了
以前的燃油车降价,多少还讲究点“体面”。比如经销商偷偷给点优惠,或者搞个“限时补贴”。但这次不同,车企直接掀了底牌——“一口价”模式。
上汽大众途岳新锐上市时,直接标价7.99万,比指导价降了4.6万;别克昂科威Plus限时一口价16.99万,直降6万;东风日产天籁甚至把中高端轿车的价格打到了12万区间。这种“明牌”操作,相当于告诉消费者:“别猜了,这就是底价,你买不买?”
最让人震惊的是凯迪拉克。它的CT6原本定价39.97万,现在一口价26.59万,直接砍掉13万。有网友调侃:“这哪是降价?这是把车标镀的金都给刮下来了!”
三、消费者笑了,二手车商哭了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波降价绝对是“天上掉馅饼”。比如一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原本预算15万想买辆国产SUV,结果发现现在能买到合资B级车,甚至二线豪华品牌。“以前觉得凯迪拉克是‘梦中情车’,现在发现努努力还真能摸到!”
但另一边,二手车商却愁得睡不着觉。杭州一位二手车老板吐槽:“去年收的凯迪拉克XT5,收车价25万,现在新车才卖26万多,我这二手还怎么卖?总不能倒贴吧!”更夸张的是,某些刚买新车的车主,看到降价消息后,直接冲到4S店要求退差价,场面一度失控。
四、价格战背后,燃油车在打什么算盘?
有人可能会问:车企这么降价,不怕亏本吗?业内人士透露,燃油车其实还有利润空间,尤其是合资品牌。以前靠着品牌溢价和零部件垄断,一辆车的利润可能高达30%,现在不过是把“虚高”的部分挤掉。
但更关键的是,燃油车正在和电车抢时间。一位车企高管私下说:“现在降价是为了清库存、回笼资金,腾出手来转型电车。如果现在不甩卖,未来生产线、工人、渠道全得废掉。”
不过,这场价格战也埋着隐患。比如某品牌为了降价,偷偷简配了隔音棉和车机芯片;还有车企把老款车型换个名字当“新款”卖。消费者在捡便宜的同时,也得擦亮眼睛,别被“套路”了。
五、燃油车的未来:是“绝地反击”还是“垂死挣扎”?
降价潮看似热闹,但燃油车的颓势已经难以逆转。一位行业专家比喻:“这就像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突然降价卖功能机。短期能回血,但长期看,用户还是会转向智能机。”
不过,燃油车也并非毫无机会。比如大众探岳L,一边降价到17.99万,一边堆上了L2+级智驾、三联屏、哈曼卡顿音响,甚至喊出“油电同智”的口号。“既然价格打不过电车,那就用配置和体验来拼!”
结语:
现在的车市,就像一场“鱿鱼游戏”——车企们要么降价求生,要么被淘汰出局。而对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燃油车最后的狂欢。如果你一直想买辆油车,现在或许是最好的时机;但如果你在观望,不妨再等等——毕竟,这场“价格战”的终点,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疯狂。
(注:文中提到的车型价格及政策均来自公开报道,具体以实际购车为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