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

正文:

中国车坛又少了一个熟悉的名字——三菱。近日,这家曾深刻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日系品牌,彻底切断了在华后的制造纽带,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正式更名,三菱完全退出股东名单。这意味着,三菱在中国长达四十余年的整车及发动机制造时代,画上了句号。从“技术启蒙者”到“黯然离场”,三菱的兴衰,堪称中国汽车市场剧变的一个缩影。

辉煌往昔:曾是中国车企的“发动机教父”

时间拨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三菱是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企。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卡车(如著名的T850,深刻影响了早期国产卡车),更是当时中国车企渴求的核心技术。通过与中国航天、东安等成立合资发动机公司(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三菱发动机一度成为国产车的“心脏”。巅峰时期,自主品牌2.0L排量车型中,高达96%搭载的是三菱发动机!长城、长安、奇瑞、比亚迪等众多今日的头部品牌,早期都曾受益于三菱的技术加持,“技术源于三菱”是那个时代响亮的宣传语。

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有驾

在乘用车领域,三菱同样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与长丰汽车合作的帕杰罗,是当年的“越野王者”;与东南汽车打造的菱帅、翼神等车型,凭借出色的动力和底盘调校,俘获了无数车迷的心,翼神更是因神似《头文字D》中的EVO而备受追捧。可以说,三菱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汽车产业“技术教父”。

转折与溃退:新能源浪潮下的“慢半拍”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闪电迭代”——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而来。当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赛道上狂飙突进时,以燃油技术见长的日系车企,包括三菱在内,却集体显得“慢半拍”。

三菱的溃退是全方位的:

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有驾

战略滞后: 在新能源转型上动作迟缓,产品更新换代严重脱节。2019年后长达六年,几乎没有推出真正有竞争力的全新车型。其唯一在售的电动车阿图柯,被普遍认为是广汽埃安AION V的“换壳”产品,缺乏诚意和亮点。

产品乏力: 即便是燃油车,其核心产品如欧蓝德,在长达9年的时间里未进行换代,内饰陈旧、缺乏豪华感,在层出不穷的竞品面前显得力不从心。2013-2021年,广汽三菱的销量持续低迷。

内部动荡: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内斗,也严重影响了三菱在华的发展节奏和资源投入。

技术优势不再: 中国车企在发动机技术(如热效率)上已取得长足进步,甚至在产品设计、智能化、空间利用等方面全面超越日系燃油车。三菱赖以成名的技术护城河被填平。

终谢幕:从整车到发动机的全面退出

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有驾

战略失误叠加市场剧变,三菱的退出已成定局:

2021年: 退出东安三菱(现东安动力),由长安汽车接盘;退出东南汽车股东行列,由奇瑞接手。

2023年: 终结重要的合资企业广汽三菱。长沙整车工厂停产,终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转让给广汽埃安,用于新能源车生产。

2024年7月: 退出在华后一块阵地——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公司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三菱痕迹彻底抹去。

至此,三菱在中国市场的制造业务彻底终结。曾经辉煌的长沙工厂(投资超50亿)和发动机合资公司,都已成为历史。

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有驾

深刻启示:变革时代,不进则退!

三菱的离场,绝非孤例。Jeep、讴歌、铃木等品牌已相继收缩或退出,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在华份额也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20%跌至今年6月的12%)。这给所有车企,尤其是外资品牌,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

拥抱变革是唯一出路: 中国是全球变化快、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电动化、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固守燃油技术、转型迟缓,将被市场无情淘汰。大众、特斯拉等积极本土化、拥抱中国供应链和技术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菱退场 中国车市警钟长鸣-有驾

产品力是生命线: 无论燃油还是新能源,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根本。长达数年无新车、产品缺乏诚意,等于自绝于市场。

本土化至关重要: 深刻理解中国消费者需求,加快研发、设计、生产的本土化进程。丰田近期开始尝试“中国需求主导全球产品”的策略,并积极引入中国智能技术(如鸿蒙座舱、激光雷达智驾),是积极的信号。

速度决定生死: 在瞬息万变的中国车市,反应速度至关重要。慢一步,可能就步步落后,再难追赶。

三菱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它用四十年的兴衰史告诉世界:在全球大的汽车市场,唯有持续创新、拥抱变革、紧跟消费者,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些曾经的辉煌,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终将成为明日黄花。中国汽车工业的巨轮,正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掉队者停留。

#汽车新资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