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走到生死边缘。”这是本田高管公开承认的事实,不是剧本、也不是网络段子,更不是“危言耸听”。7月的销售数据不过4.5万辆,对比往年20.9万辆的辉煌,像刚击球的乒乓球从顶点直线坠地。你要问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断崖式塌方”?这案子要是归到法医案头,只怕得开个三公里长的技术分析会——因为死因相当复杂。
想象一下案发现场:本田总部的会议室此刻估计比派出所值班室还“热闹”,各种分析、复盘、甩锅,像查杀人案一样“见招拆招”。但如果把“月销暴减80%”当成案底,证据链其实异常清晰。
最先浮出水面的,是那个贯穿无数车主青春与预算的金字招牌——省油耐用。曾几何时,开一辆日系车就是把省油写在脸上,耐用刻在车牌里。很多人忍着噪音大、喇叭弱、内饰像是上世纪影印件,就是想实实在在地省点油钱。但新能源的突然“插队”,一下戳破了这层保护膜。纯电一公里能花多少?两毛钱都不到。插混油电随切,开个比亚迪、理想,省钱不说,体验像坐高铁。日系省油优势就这么被拍在了马路牙子上——短板曝光,从“忍者”变“隐形人”。
说到这里,不免要自嘲一下职业弊端。我们法医的日常也是这样——某个“祖传王牌”被新科技一批批刷掉,好多老前辈时不时嚷嚷:“以前的技术才更可靠!”但现场数据从不骗人,时代的车轮下,停下来就是被碾压。车企与法医,倒是挺像的。
再看本田的新能源转型,不吹不黑,还是“油改电”的老套路,像什么都没换,只是“赛博朋克”地在燃油车里窝了块电池。技术上没新货,续航上掉链,充电速度和国产抢跑的比亚迪、理想、哪吒简直不是一个量级。本田投入少,决策慢,那些“研发大拿”像刚睡醒一样慢腾腾。总部审批还能拖个半年,想象一下你想加个指纹密码,公文在总部转了一圈还没回来,国产品牌已经在路上搞自动驾驶了。
这时候又要插一句冷幽默。这种高管决策习惯,跟我们部门批准加个新装备一样,“日本总部”成了一个推脱的理由,像事事都要翻开家谱,生怕多买盒手套都犯了族规。很懂保护,但是,时代不等人。对比国产新势力,“地头蛇”市场反应快,操作像民警追踪嫌疑人,说干就干。本田的研发预算,和国产新势力一比,只能用“缩骨功”形容——甚至有网友调侃:省下来那点钱,不如拿来请心理医生做市场辅导。
从整个证据链梳理,行业命运其实早已画好草图。日系品牌集体掉头,只有丰田还能硬撑日产销量都见底。所有传统合资品牌,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面前几乎集体败退。原因是真不复杂——技术转型跑得慢,品牌自信跑得快,看起来是配合,其实是落后。
这里面并不只是本田的“个人隐痛”,而是整个时代的症候。产品滞后、总部决策拉慢、研发投入压缩,本质上就是企业没把“改变”当作革自己的命。市场不会因为你资历深就多给一次机会。新能源革命像是法医的PCR仪器,对尸检也对企业彻查到底。不作为,是最大的原罪。
当然,有没有可能翻盘?严谨一点说——可以,但需要激进得让传统审计师头顶冒烟。要么彻底“扎营中国”,要么自己烧钱做电池、做自研,完全跟国产新势力抢时间抢命。但这风险比给刑侦验血一样大——你输不起,市场也等不及。
不过,这种“生死时刻”,反倒让我想起老法医和新学徒的故事。老法医坚守手工解剖,新学徒一顿数字化采样。两者各有优势,但只有能迅速响应变化的,才能留下来。合资品牌如果还抱着“祖传规矩”,只会沦为过时的典藏标本,供后人小心翼翼地缅怀,而不是在市场上活蹦乱跳。
每次碰到类似话题,评论区总有人问:“传统强者,真的会死吗?”我也不喜欢下绝对结论。毕竟,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每一次技术升级都像是一轮新的验尸,不只洗牌,更是淘洗观念。既然本田站在悬崖边,下一步会不会像老前辈一样大胆变革,还是继续咬紧“老本行”等风头过?没人能拍胸脯保证。
临场推理,我更愿意相信证据和变化能催生奇迹。但现实也提醒我们,“适应”才是唯一的活路。你会怎么选?是坚守本分,还是主动求变?如果你是本田的高管,此刻会拍板决策,还是继续等总部发“批文”?有时候,悬崖不是终点,而是拐点——只是,谁会成为跳下去还能游回来的那一个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