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026年,中国汽车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次彻底的“新境界”。就像突然从老旧的电影画质切换到4K一般,这种感觉,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全面体验上的升级。而真正让人期待的,是一个不普通的新名字——启境。
说起启境,其实它背后站着两位“实力派”:广汽和华为。两家企业牵手的消息可不是一次简单的跨界合作,而是一次彻底的“合体实验”。之前不是老听说“车厂合作科技公司”吗?大家总觉得无非就是一个造车一个给技术支持。但这次不一样。冯兴亚,广汽集团总经理,和华为智能汽车BU CEO靳玉志在央视《对话》里已经官宣了:首款车型会在2026年年中正式上市。听到这消息时,我第一反应是,这事干得有点“得劲”啊!
名字能有多讲究?启境:“开启新境界”
先聊聊这个名字,别看只有两个字,里面可是有门道的。靳玉志本人解释得很通透,“启”是开启,“境”是新境界。简单说,这就是一种“我们不是只是造车,是来改写规则”的自信。但你细品下,字面上透出的哲理感却又不悬浮,反倒让人觉得,这名字就像它的目标:每一步都实在,还带一股“到场即开局”的底气。
首款车型:豪华团队,年轻、运动、科技感齐备
启境的首款车型,设计团队能吓退半个圈。除了广汽本家的设计中心,还有华为米兰美学研究所亲自操刀。从外观到细节,数十轮打磨,甚至连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都亲自过目。结果就是,他甩出一句评价:“很型!”你们这几个字放在华为高管的嘴里说出来,感觉分量就不轻。
这辆车走的是“年轻运动+科技感爆棚”的路子。开上街,不说别的,辨识度肯定跑不了。就拿智能化来说,这车全系搭载了华为乾崑辅助智能系统。别看术语挺不接地气,但你想象一下:192线激光雷达、暗光识别像素摄像头、4D毫米波雷达齐上阵,像给车装了一双“全天候全视野”的智能眼。官方说,这次它的ADS 4智驾系统可以做到全时速、全方向、全天候的安全辅助驾驶。意思就很明确了,跑得快慢无所谓,狂风暴雨的夜里也无所谓,它都能提前预警,抢在人类反应之前保护乘客安全。
看着这些配置,感觉驾驶技术可能没那么重要了。这个车嘛,反而像个全职“老司机”。
从“合作”到“嵌入”模式:彻底打破传统造车逻辑
以往吧,科技公司和车厂合作,基本都是“我给你技术,你自己看着装”。但启境直接不玩这个众所周知的套路。靳玉志提到,广汽和华为这次是彻底“嵌入式合体”——不仅研发、测试同步,连营销团队都直接打通。从“想法”到“落地”,全程一颗“合体大脑”在操控。听冯兴亚说,这种合作模式可能成为整个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你琢磨,这可不只是造车那么简单,而是打样一种崭新的工业合作逻辑,甚至影响其他领域。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电影里的“实验室合体计划”,总感觉那种模式离我们很远,而现在,启境就在干这么一件事。你有没有种参与新实验的兴奋感?
造车靠广汽,造“智”靠华为
这俩的分工也很明晰。广汽负责造车“硬实力”,它有28年的造车经验不说,在制造体系和品控上那是绝不会掉链子。听说它的AI智能制造方案还成为全球标杆案例,造出来的车型,可靠性、安全性已经能拿国际范展台了。
华为这边厉害的,则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它的乾崑架构,就好像装进汽车身体里的“灵魂引擎”。云端训练AI、车端负责行为决策,两套结合起来,就让这车智商直逼科幻电影的主角。如果你想体验一下这套智能设计的效果,有个数字特别有说服力——截至2025年8月,这套系统装车量已经过百万,累计里程46亿公里。更重要的是,它发现并避免了270多万次潜在碰撞。这让人不得不佩服:反应比人快的车,是不是未来的智能化安全方向?
启境只是广汽的起点:更大野心正在路上
不过别以为广汽就止步于启境。其实他们另有更大的局。2025年计划新能源销量突破25%,还想把固态电池技术在2026年成功商用。它还瞄准海外市场扩张,比如进入墨西哥,推出GS8和影速等车型。你听听,人家心里装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一整套国际化品牌走出去的战略。说启境是广汽再造一个“新广汽”的起点,一点不夸张。
说实话,这次启境的超前合体模式,不光带来了技术升级,还掀开了整个行业格局的一个切口。它已经不单单是广汽造的一辆车,也不是华为搞的一套智驾系统,而是一种新的合作逻辑验证。你想在智能化电动化愈发内卷的时代,能有一个品牌敢拿出这种破局模式,确实有种改写规则的味道。
反正等2026年,我们不妨拭目以待,看启境到底能不能真正开启智能汽车的新境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