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车上市,居然难得地成了燃油车的舞台,这放在前两年简直不敢想。现在电动车搞得风风火火,朋友圈全是比亚迪、小鹏、问界们隔三差五就上新,搞得大家总觉得燃油车已经像家里的录像机,被智能化社会淘汰进博物馆里了。可偏偏上周哥们刷新闻,捷达、长安、大众这几个老油条就还真不声不响地拽出了新车型,有点“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劲儿。我就在想,老燃油车这一波扎堆发新,是吃错药了还是另有深意?这背后到底给我们留了什么思考作业?
咱们先说说捷达VS8。9万多块钱起步,这配置在合资阵营真有性价比。尺寸比过去的VS7稍大点,空间上不算咱大汉伸腿翘脚的豪华,至少全家人自驾去趟周边省市,坐着不会夹屁股。内饰风格依旧是大直线条,一看就是大众套路,少了点花里胡哨,但咱老百姓用车谁没事天天舔屏仪表盘?该有的液晶仪表、大中控屏也全有,还给个无线充电,基本的潮流功能都安排明白。
动力总成虽然是大众上一代1.4T老三样,但话说回来,这货历史够长,各种小毛病工人们早修得七七八八了,开个十万八万公里纯粹为代步根本不愁。至于别人都在往混动、插混甚至纯电进军,捷达还死守着油门刹车,说好听点是修炼内功,说难听点就是拿存量市场继续捞一波。可问题也就来这了:现在电车新势力不也被吐槽初期的“新瓶装旧酒”嘛?例行换壳、套娃配置是每家都玩过的套路。捷达拿成熟平台,维持一个良心定价,让追求省心的人有得选,我觉得这“朴实无华且枯燥”的劲儿反而更抓人。谁说所有的消费者都愿意为一堆鸡肋黑科技买单?
再说说长安逸动,也是最近热度还没掉下来的大单品。新版价格小涨,配置小升,不着急的话等个两三个月首批优惠一到,落地价和以前差不多甚至便宜。这届逸动能把十万以下的合资轿车配置卷成这样,不就等于喂饱了不想被“智驾”、“增程”噱头吸引、只想安安稳稳买台能开十年轿车的务实人。你说它丢掉了什么未来感?其实在特斯拉卖得火的时候,有多少车主是纯看续航和屏幕买吗,更多是一种面子和时髦的认同。等潮流一过,看重稳定、便宜、好修,好用,还是这一批燃油车型留得住人。所以长安逸动就和那群清华北大的学霸一样,没人拿它当娱乐头条,但关键时候还是靠得住。
唯一像“佛系中年人”的是途观L PRO——23万多的价格,改款就是玩细节优化,不让外观和动力大动干戈,配点座椅通风、按摩、2K屏啥的,放到一线城市摆出来不会掉价。新车价格和以前没啥变化,买新车和老车区别没那么大,关键还是看厂商能不能再给点优惠。其实途观这块阵地,大众一直死守合资品牌的面子价位。但你要真问一句:“现在预算二十多万,该不该还买个传统油车?”说实话,答案不容易给。电动车高速发展,燃油车又拿着“稳定可靠”当盾牌,新老交替期间,不确定感异常强烈。
这让我陷入深思:为什么燃油车还能有发力的市场空间?
最大的答案,还是一批用户嘴上嚷着“拥抱新科技”,骨子里却更信那些已经烧成熟饭、修炼到极致的油车。特别三四线、小县城、远郊外区,大把买车人图的就是一拧钥匙油门走,不挑天气、不挑路况、毛病少、后期维修也不用学会对着APP找客服。至于什么L2级辅助、十块屏幕、人脸识别,都成了锦上添花。很多人买新车还能指望上一段自己修车经验,电动化一来,智能这一堆,全得重新“学做人”。对于追稳、用熟的人,燃油车依然是心理安全感。
第二个角度:车企为什么还愿意斥资推燃油新款?这些车型生产周期长,零部件供应链熟到不能再熟,售后体系健全,投产可控,利润摊得均匀。和那些卖一辆赔一辆、拼命卷渠道卖电车的新势力比,这帮老炮们用“稳字当头”,收割最后一波忠实用户。就像实体照相馆在手机拍照时代还能小赚一笔,原因就是“你以为没市场,但实际剩余红利谁都不想丢”。油车厂商看的是长远的退出战略,而不是完全堵死自家选项。咱先不谈新能车将来会不会垄断市场,至少眼下城市到乡镇,这三款车有它们的位置。
不过,燃油车扎堆出新,其实也反映出某种尴尬——高端不动、底层不愿,夹心层拼命卷。为啥大家选在这时候齐刷刷献新?无非就是新势力疯狂揭榜的间隙,趁还有短暂关注度,把存量用户稳在自家“大本营”,不至于一下断崖。说到底,市场的钟摆走到智能电动的极端后,总会回归一批“讲究踏实”的份额,他们不相信噱头只看实用。所以一边厂家嘴上喊“全面转电”,一边派燃油车吸收老用户剩余价值,也就不奇怪了。
那问题来了,真到了要自己买车,面对燃油新款应不应该果断入手?我的观点是,如果你价值观里有俩关键词——“低维护”、“高可靠”,短期又没有政策或者购车指标上的新能源限制,油车依旧是低门槛、高安全网的选项。反过来,如果你追求前沿感、体验感,对智能化有实际刚需,倾向尝鲜,那电动和插混一定不容错过。总之市面上主流选择越多,真正的好事反而是放给不同诉求的人去选,而不是被宣传口径的浪潮推着走。
烧油车困不困?真困。不过不代表不还有机会。以后十年燃油车或许越来越像功能机,成为边缘品种,但只要有那群信仰者、务实派存在,它就会以暂时“弃子”的方式留在棋盘上,只要新能源的充电网、保值率、质量稳定性还有进步空间,油车就依然是中国家庭的B计划。有一天动力形式真的不重要了,你会发现,归根结底还是一辆“能让人方便出行、不闹心”的工具而已。
这么一看,燃油车抓住这难得的微光猛推新品,并非什么“回光返照”,倒更像在风口浪尖回头看看藏起来的老朋友。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这几年很多新技术起风口,但永远抢不过“靠谱”两个字带来的活下去的踏实感?你说新燃油车有没有未来?我觉得问题不在厂商推不推,而在我们究竟相信什么,一台车带给家庭的最宝贵体验:是科技,还是安稳?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