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关于“保时捷或退出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传闻持续发酵。尽管保时捷官方紧急辟谣称“将坚定不移推进电动化”,但其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在上海车展上的表态仍引发市场担忧——“未来两到三年将决定保时捷能否作为电动品牌在中国生存”。这场争议背后,是保时捷在中国市场销量断崖式下跌、电动化战略受挫的残酷现实。
一、销量腰斩:从“黄金市场”到“战略困局”
1. 断崖式下跌的销售数据
保时捷2024年在华销量同比下降28%,仅售出7.9万辆;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暴跌42%,交付量不足万辆(9471辆),创近十年最大跌幅。这一颓势在电动化领域尤为突出:旗舰电动车型Taycan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50%,中国市场渗透率不足10%。
2. 价格策略的“傲慢”与市场反噬
保时捷坚持“利润优先”,拒绝降价参与价格战。其电动车型定价高昂(如Taycan起售价92.8万元,Macan EV 72.8万元),而中国本土竞品小米SU7 Ultra以52.99万元的价格提供1548马力、1.98秒破百的性能,直接冲击保时捷高端定位。奥博穆虽强调“不视小米为对手”,但消费者正用钱包投票——小米SU7 Ultra预售两小时订单破万,而保时捷电动车销量持续低迷。
二、战略摇摆:电动化承诺与市场现实的撕裂
1. CEO言论引发“停售”猜测
奥博穆在上海车展表示,未来两到三年将评估保时捷作为电动品牌在中国的生存可能性,并称中国电动车销量“相对较低”。尽管保时捷随后澄清“停售是误读”,但这一表态被解读为对电动化信心的动摇。
2. 本土化不足的致命伤
与其他国际品牌(如奥迪推出中国专属电动品牌、大众规划20款本土化新能源车)不同,保时捷未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专属车型,其全球车型在空间设计、智能座舱等方面难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例如,奥迪AUDI品牌通过加长轴距和定制化服务抢占市场,而保时捷仍固守“原汁原味”的欧洲设计理念。
三、技术话语权争夺:传统豪华品牌与新势力的对决
1. 性能与性价比的较量
小米SU7 Ultra以900V高压平台、15分钟补能510公里的技术参数,在圈速上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 GT。尽管奥博穆强调“驾驶能力不只数据,更是赛道基因的沉淀”,但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用更低价格获得更高性能。
2. 智能化短板凸显
中国品牌在智能驾驶、车机交互等领域快速迭代,而保时捷的数字化进展缓慢。例如,其语音交互系统在中国市场体验滞后,智能座舱功能被本土新势力甩开差距。
四、转型出路:自救措施与市场质疑
1. 本土化研发的“最后一搏”
保时捷宣布在华设立研究院,计划2026年推出基于PPE平台的纯电动Cayenne,并针对中国路况优化悬挂系统。然而,这一布局相比竞争对手已显滞后,且未涉及价格策略调整。
2. “两条腿走路”的隐忧
保时捷坚持“电动化+eFuel电子燃料”双轨战略,试图在电动转型期保留内燃机市场。但中国市场的电动化进程远超预期,eFuel技术因成本高昂难以规模化,反而分散了资源。
结语:傲慢与妥协的生死局
保时捷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既要维持品牌溢价,又需应对新势力的性价比冲击。若无法在技术迭代、本土化策略和价格弹性上突破,即便不主动退出,市场也可能用脚投票将其边缘化。正如分析师所言:“保时捷的黄金时代属于燃油车,而电动化的未来需要重新证明自己。”
综合界面新闻、汽车之家、快科技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