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赛力斯连续三个月的销量暴跌引发行业震动。1月销量同比下滑47%,2月降幅46%,3月再降45%,累计销量同比腰斩近半。这一颓势与2024年问界系列的高光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曾经被誉为“华为造车模式标杆”的赛力斯,为何突然失速?背后既有市场竞争的残酷,也有合作模式的隐忧。
一、市场与“体系内”竞争的双重绞杀
1. 华为多品牌战略稀释资源
华为鸿蒙智行“四界”布局完成(问界、智界、享界、尊界),赛力斯不再是唯一合作伙伴。例如,智界R7与问界M7价格重叠,直接分流用户;余承东的营销重心转向享界S9和智界R7,公开直播中多次展示竞品车型,削弱了问界的曝光度。华为技术、渠道资源的分散,使赛力斯失去“独宠”优势。
2. 外部竞争白热化
特斯拉持续优化智驾技术,比亚迪以电池成本和车型矩阵抢占市场,小米汽车凭借雷军的流量效应异军突起。而问界M7作为销量支柱,因产品迭代速度不足,被竞品挤压,1-2月销量同比暴跌超75%。
二、技术依赖与自主性的困局
1.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赛力斯的电驱系统、智驾方案高度依赖华为,自主研发能力薄弱。尽管2023年研发投入达44.38亿元,但技术突破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摆脱对华为的“输血”模式。华为ADS 3.0等新技术首发权已转给阿维塔,进一步削弱了问界的技术标签。
2. 蓝电品牌自救乏力
赛力斯推出的中低端品牌蓝电汽车,试图通过比亚迪电机和华为HiCar车机打开市场,但月销量仅数千台,远未形成第二增长曲线。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导致其难以分担问界的压力。
三、产品结构失衡与市场饱和风险
1. 高端车型“单腿走路”
问界M9一季度销量增长117.83%,占赛力斯总销量的一半以上,但其50万元以上的定价仅能覆盖小众市场。而中端主力车型M7销量崩塌,M5增长乏力,暴露出产品线断层问题。
2. 目标客群趋于饱和
2024年问界销量超38万辆,大量潜在用户已被消化。高端市场容量有限,叠加经济环境下行,消费者购车决策更趋谨慎,导致需求增长放缓。
四、华为战略调整的蝴蝶效应
1. 余承东角色变化
余承东卸任华为车BU董事长,虽官方称其仍参与汽车业务,但实际曝光频率下降。此前,余的个人IP效应为问界带来巨大流量,其营销重心转移直接影响了市场关注度。
2. 华为“去赛力斯化”隐忧
华为将引望智能(原车BU)定位为开放平台,向长安、江淮等车企开放股权和技术,赛力斯的技术独占性被打破。华为甚至计划将鸿蒙座舱4.0首发权交给阿维塔,进一步动摇问界的差异化优势。
未来:赛力斯如何破局?
1. 加速技术自主化
赛力斯计划三年内将核心技术自主率从30%提升至70%,需在电驱、智驾等关键领域突破,减少对华为的依赖。
2. 优化产品矩阵
问界M8订单已突破9万辆,需加快交付节奏;同时需推出更具性价比的中端车型,弥补M7的市场空缺。
3. 重构与华为的合作关系
在华为多品牌战略下,赛力斯需争取更多资源倾斜,例如联合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避免内部竞争。
赛力斯的销量三连跌,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过度依赖华为模式的代价。短期内,问界M9的高端增长或能缓冲压力,但长期来看,唯有技术自主与品牌独立,才能让赛力斯摆脱“华为代工厂”的标签,真正站稳新能源赛道的头部阵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