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

马斯克在2025年投资者日承认4680干电极是错误决策,这一步让特斯拉在大圆柱电池上从领跑变成追赶

认错之后怎么走路,比认错更难

技术的尽头不是发布会,而是良率和成本的双重拷问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回到起点

2020年电池日,特斯拉端出4680,宣称用干电极缩短制造时间并砍掉成本,工艺来自2019年收购的Maxwell,最初服务的是超级电容

那时的判断很轻松,像把一套方案搬家

现实却给了沉重的反馈,原型线正极材料的损耗率被曝到七八成,而成熟产线常规数字在百分之二附近,设备频繁损坏,一修就是一个多月

正极损耗率高达七到八成,这在任何量产线上都意味着灾难级成本

被“拆解”那年更尴尬

2022年的电池拆解显示,4680当时就是放大的NMC 811,承诺的硅阳极没有,降钴没有,干电极也没有,能量密度还低于2170

4680一度只是放大的NMC 811,没有硅阳极、没有降钴,也没有真正的干法

落到车上,Cybertruck的充电曲线不好看,高倍率下热量堆积,充电速度慢一截

2024年下半年特斯拉称干电极问题已解决,可这项工艺至今没有进入Cybertruck电池包,量产仍是关键堵点

产能的数字很亮眼

2024年9月15日,第一亿颗4680电芯下线,从五千万到一亿只用了三个月;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德州与内华达的年化目标抬到100GWh,德州制造团队还在2024年底给出一个好消息,自制4680每千瓦时成本已经是特斯拉所有供应来源里最低的,电池制造团队称2025年要把干电极全面上量

从五千万到一亿颗仅用三个月,产能在跑,工艺却在等

这组对比指向一个矛盾:既要快,还要稳

低于外购不代表够低,产线良率才是决定拐点的关键

干法如果失手,单位成本被良率拖上去;

走回湿法,干燥工序让节拍变慢,设备投入也堆高

最新两步让外界重新评估这一路线

美国专利商标局在今年二月授予四项干法电极关键专利,为这一路线补上了长期缺的工艺拼图

四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特斯拉对团队强调,自家4680的整体成本效益已超越外部供应商,德州超级工厂计划在2025年把干法极片的制造全面投产,目标是同时改善成本和性能

材料端,特斯拉正与宁波容百新能源、苏州东山精密等合作压材料成本,以便提高美国本土的4680产量

特斯拉在内部会上明确提出,2025年德州要把干法极片跑起来,成本和性能要一起往前推

海外车媒还报道德州引入了意大利产重型压力机,外界猜测与干法电极有关,且有望装到Model Y上,最终用途仍待官方确认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对手没等

宝马把第六代eDrive放在新iX3上,电池组108.7kWh,用直径46毫米的大圆柱,有95毫米和120毫米两种高度,支持800V高压平台,峰值充电功率到400千瓦,10%到80%只要21分钟,10分钟里程能涨372公里

实测曲线里,9%到23%能持续顶住400千瓦,冲到56%还有220千瓦

宝马iX3在10%-80%区间只需21分钟,峰值400千瓦的曲线能挺过近四分之一的表显电量

电芯做了高镍正极和硅含量更高的负极,能量密度比上代提高20%,同时兼容400V和800V

放在Cybertruck用户的体验里,这种充电能力是目前达不到的

不止宝马,亿纬锂能、宁德时代、LG新能源、三星SDI都在加速,很多企业定在2025年做10GWh级量产,2026年继续放大

2025年二月,宝马集团对外发布全新一代电驱,明确大圆柱方案将大规模量产并率先用于新世代车型;

三月,亿纬锂能拟发50亿元可转债投向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项目,新增约21GWh的46系列产能;

同月,云山动力在宁波海曙的一期全极耳大圆柱示范线正式投产;

六月,LG新能源与奇瑞签下为期六年的46系列供货协议,订单规模达到8GWh

大圆柱正在从概念转向铺量,计划书正变成产线

市场底盘也在抬高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观研天下的数据给出一组参照,2024年全球圆柱电池出货量128.2亿只,同比增长3.6%,电动汽车是最大下游,占比过半;

中国出货量56亿只,增速超过50%,全球份额从29.3%抬到43.6%

18系列和21系列的小圆柱仍占主流,分别是52%和43%,大圆柱则在动力和储能领域加速起量

中国的份额一年拉升到43.6%,这意味着供应链、设备、材料和人才正在同步迁移到更高阶的赛道

行业里有两条可供参考的成长曲线

其一是宁德时代与宝马的合作

十多年前,宝马为纯电“之诺1E”找本土电芯伙伴,彼时国内动力电池还在摸石头,但宝马给出了800页标准并派专家驻场共建,2013年量产车上市,后续合作一路深入;

到2025年,宁德时代收到宝马定点通知,将为其新款电动车提供圆柱形电池

800页标准换来一家全球龙头,这就是产业链共建的回报路径

其二是三星SDI的46系列

2022年在天安建起4680测试线,同时规划马来西亚工厂量产,两条产品线一个对标特斯拉规格,一个调高度到40至60毫米以适配更多客户;

2025年四月,三星SDI开始批量生产46系列,首批4695电池模块已由越南子公司交付美国客户,并在与多家车企谈项目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先把产线打通,再用客户资源放量,这是切入新规格最务实的打法

特斯拉没有收缩战线

招聘仍在继续,4680在2026年被承诺要“大幅增加”,对应的是Semi电动卡车量产版、自动驾驶出租车Cybercab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都是高需求模型

产品端规划显示,2026年会有四款新电池,包括4680的LFP版本和高能量密度版本,LFP版意在进一步压缩成本并降低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

供应链层面,LG新能源、三星SDI、松下、宁德时代仍是重要外援,LG新能源计划在2024年8月于韩国梧仓工厂量产特斯拉4680,初期年产能约8GWh,松下也在推进相关布局

需求侧是Semi、Cybercab和Optimus,三者叠加把电池变成生死线

业内测算,2024年特斯拉自研4680的装机量从0.1GWh跳到8GWh,同比增幅达到7900%;

当前产线每周可支撑超过2500辆Cybertruck,以每车123kWh估算,年化约16GWh;

保守推算到2025年底,全球4680产能会超过70GWh

干法电极的产业化到底难在哪

理论上它能把成本砍至对折,还能少设备、少能耗,量产一上轨,优势会很扎实

可难点是把实验室状态的片成型、压实密度、涂层均匀性和粉体配方,放进一条稳定的大节拍产线上,每一项都可能把良率拖下去

马斯克致歉:特斯拉4680电池干电极工艺是“严重失策”,竞争对手占先机-有驾

“多数企业在布局干法,真正量产并兼顾性能的目前只有特斯拉一家”这一专家判断,点出了技术与量产的断点

宝晟能源创始人郜明文给出的要点更务实,干法的产业化关键在成本控制,如果做到了物料百分之百循环再利用,商业化会快得多

技术路线与商业节奏的张力还在拉扯

坚持干法,短期要承受产线波动与良率优化的阵痛;

改回湿法,节拍慢投资高,但确定性强

什么才是正确选择,可能要回到产品矩阵和区域市场的分解上

当下最现实的选择,可能是分车型分工艺的多路线并行,而不是单一路线的豪赌

北美用户对极致快充的敏感度相对中国和欧洲略低,Cybertruck这种大电池车型也更注重实用续航,干法的成本优势一旦兑现,长期竞争力仍在;

而在中国和欧洲,快充体验和补能效率已经成为用户实打实的购买理由,大圆柱的高倍率性能是看得见的分差

有两个问题值得持续盯住

其一,四项新专利能否真正变成良率爬坡的抓手,是否体现在德州干法极片的稳定出片上

其二,外部供应与内部自制的成本差距会不会继续拉大,如果把干法导入到更多车型,例如Model Y,规模效应是否会补掉工艺上的短板

这不是技术神话的破灭,而是量产边界的自我修复

从技术领先者到追赶者,特斯拉交了一次昂贵的学费,行业也因此看清了从原理到工厂的最难一公里

最终能否在2026年前兑现产能与成本目标,答案只在产线上的良率曲线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