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西安最近的顶流不是什么肉夹馍也不是兵马俑,而是一辆停在垃圾堆旁边的巨大铁棺材。
赛博废土,懂的都懂。
一台加长林肯,型号是“领袖一号”,现在改名叫“垃圾堆一号”,静静地趴窝,前脸后屁股的标都被抠了,像个被扒光了装备的满级大佬,就差身上写个“惨”字了。整个车身,哦不,应该叫这副巨大的龙骨,就这么歪歪斜斜地靠在垃圾堆边上,右后轮直接给你表演一个当场瘫痪,充满了行为艺术的美感。太阳都要给它一个趔趄。
你以为这是个普通的破车?坏了菜了,年轻人。这玩意儿当年落地价比奔驰S600还要贵,是那种需要专门请个司机,还得是戴白手套给你开门的那种。
这车的本质,你不能把它当成车。你得把它当成一种“法器”。
它的核心技术不是那台5.4升的八缸发动机,那玩意儿就是个摆设,跟功德箱里的香火一样,主要是为了仪式感。这车的核心技术,是“抻”,就跟压缩毛巾泡水一样,duang一下,就变大了。拿一台普通的领航员,拦腰截断,中间加一段,嘿,一台“领袖一号”就诞生了。简单,粗暴,充满了资本主义早期的那种不讲理。
所以有人管它叫“拼接车”,我觉得这个词不尊重。什么叫拼接?这叫“道场”的物理扩容。买这车的老板,哪个是正经为了通勤的?都是不务正业。他们的核心需求,就不是从A点到B点,而是要在从A点到B点的这个过程中,完成一场盛大的、与世隔绝的、君临天下的“行为艺术”。
这就是我说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当你的竞争对手还在卷什么零百加速、智能座舱的时候,你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别人在车里装大屏幕,他直接在车里装一个家。前后排用电动隔断完全分开,司机就是个工具人,一个没有感情的驾驶机器。后排,那才是本体。
电视从车顶降下来,那不叫电视,那叫“法旨昭告”。两个带加热通风按摩功能的航空王座,那也不叫座椅,那叫“龙椅”。什么咖啡机、保险箱,那都是基本操作。这玩意儿的核心,是创造一个与凡人世界彻底隔绝的“结界”。老板在里面开视频会,签几千万的合同,甚至打一宿斗地主,外面的司机除了知道车在动,其他一概不知。就问你怕不怕?
这种车,就是品牌玄学的终极体现。奔驰的玄学在于那个三叉星辉,你坐进去就感觉自己是个人物。特斯拉的玄学在于马斯克,你开上就感觉自己是未来的一部分。而这种加长林肯的玄学,在于它的“不讲理”。它用一种近乎自爆的方式告诉你: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我不在乎油耗,不在乎停车位,不在乎路人怎么看,我就是要大,就是要夸张,就是要一种“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排面。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跟你讲,这种车,看着唬人,坐着其实遭罪。你想想,在市区里开这玩意儿,跟开着一艘航母进澡堂子有什么区别?掉个头都费劲。而且你坐在后排,因为车身太长,过个减速带,那个感觉特别诡异,像坐船,七荤八素的。我甚至觉得,还不如一台正经的埃尔法舒服。这他妈也太孤独了吧!
但买它的人在乎吗?不在乎。因为他买的不是乘坐体验,他买的是一种“信仰”,一种“我能把规则踩在脚下”的权力幻觉。会买这种车的人,就是喜欢这种感觉本身。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像在给一本三流玄幻小说编设定,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带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么一个牛逼闪闪的“法器”,最终会沦落到垃圾堆旁边?
这就是另一个核心逻辑了:反技术崇拜与民粹解构。你以为这车最大的敌人是路虎皇家一号或者凯迪拉克总统一号?错了。它最大的敌人,是“老头乐”。你搞什么防弹玻璃,金钟罩铁布衫,你再硬,硬得过躺在你车轮前面的大爷吗?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再豪华的移动宫殿,也顶不住现实世界的降维打击。
最终,这辆车的下场,完美诠释了“发疯”的结局。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当年的车主,要么是悟了,发现这种表演毫无意义,换了台更低调的车;要么就是心态爆了,公司黄了,这个曾经的“法器”就成了最烫手的山芋,卖也卖不掉,养也养不起,最后只能扔掉。它从一个价值的图腾,变成了一个成本的黑洞。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这台车的遭遇,就是连桌子上的蜡KTV果盘都没放过。讲真,我一直觉得KTV里的果盘设计是个反人类的玩意儿,又贵又难吃,还不如来两串烤面筋。这车里要是有个烤面筋机就好了。
你看,所有车企都在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不装了,摊牌了,都在搞军备竞赛,加大加大加大。但最终决定你命运的,往往不是你有多强,而是时代的小推车,想往哪个方向推。这台林肯,就是被时代小推车直接推进了垃圾堆的倒霉蛋。
所以,这辆车最终的归宿,不是报废厂,而是所有人心里的那个垃圾堆。它在提醒你,你装的那个X,迟早也得扔。但是,讲真,谁不想在扔之前,好好装一次呢?就问你,想不想?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