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州车展上,某品牌展台前围满举着手机的观众。
模特身后那辆概念车,车门像翅膀一样向上展开,车灯随着音乐变换颜色。
三米外另一个展台,工作人员正在演示自动泊车功能,大屏幕循环播放着"零百加速3.9秒"的字样。很少有人注意到展馆角落贴着张告示:本展车制动系统仍在测试阶段。
中国消费者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同比增加67%,其中制动系统问题占38%。广东某第三方检测机构拆解了五款热销车型,发现有三款将碰撞传感器安装在易受损区域。这些车的中控屏尺寸都超过15英寸,车灯能打出车主定制的图案。
南京车主王建军上个月刚经历惊魂一刻。他新买的新能源车在高速上突然失去动力,仪表盘跳出一串故障码。4S店检查后说是系统误报,给车机升个级就能解决。王建军翻出购车合同,发现上面写着"智能驾驶系统可能存在百万分之一误差"。他邻居开的燃油车已经跑了十五万公里,除了换轮胎就没进过修理厂。
汽车工程师林涛在主机厂干了二十年。他见过有的新能源车型立项会上,市场部要求把续航数字做得漂亮,工程部说要保证电池安全,最后往往是市场部赢了。某款畅销车为了追求流线造型,把防撞梁厚度减少了0.5毫米。这个改动让风阻系数降低了3%,却在碰撞测试中丢了分。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做过对比实验,把十年前的主流燃油车和现在的新能源车放在同样工况下测试。老车没有自动驾驶,没有超大屏幕,但在暴雨天气的制动距离比新车短2.3米。这个差距来自轮胎花纹设计和刹车片材料,都是看不见的地方。
上海某新能源汽车门店的销售培训手册被曝光。里面写着当顾客问及安全性能时,要重点介绍多少个摄像头和雷达。实际这些传感器在强光下会失灵,手册最后一页用灰色小字标注着免责条款。有车主发现车辆用户手册里,安全警告部分用了六种语言重复,真正解释功能的只有中文。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过一组数据,他们每卖出一辆车要承担的安全研发成本是中国车企的2.7倍。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测试流程更严格。某德系品牌的新能源车在中国和欧洲采用不同标准的电池组,欧版多装了两组温度传感器,成本高了八百块。
深圳出租车司机老周开了十二年电动车。他说最早那批车续航才两百公里,但方向盘是实打实的机械助力。现在新车屏幕能看电影,可雨天打方向轻飘飘的。有次他载的乘客是退休汽车兵,说现在的车像装了游戏机的铁皮盒子,碰一下就知道不结实。
工信部去年更新的碰撞测试标准里,新增了侧面柱碰和电池包浸泡项目。参加测试的二十款车里,有六款在侧面碰撞后门打不开。这些车的广告都在宣传获得了五星安全认证,其实测试用的是特制版本。某车企的工程师私下说,量产车要都按测试标准造,每辆得多花两万块。
二手车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收新能源车先看电池健康度,再看有没有改装过灯带。车贩子老李经手过一辆车,原车主花三万块改了全车灯光,却舍不得换已经鼓包的轮胎。这种车在他们圈里叫"灯笼车",看着亮堂,跑起来要命。
中保研最近做了个调查,发现新能源车保险理赔率比燃油车高40%,主要是小事故修起来特别贵。有辆车只是追尾时碰坏了前脸的雷达模块,维修费要八千多。这些车的前保险杠为了造型好看,把传感器都放在最突出的位置。
北京某高校的汽车社团搞过拆车活动。学生们发现某款新势力车型的电路走向特别绕,拆开饰板才看见电线用胶布随便缠着。指导老师说这种布线方式在颠簸路面容易磨损,但厂家宣传册上只会说内饰用了多少块真皮。
去年冬天哈尔滨暴雪,有十几辆新能源车在路边趴窝。不是电池冻坏了,是隐藏式门把手被冻住打不开。这些车的应急机械开关藏在特别难找的位置,有个车主砸了车窗才发现说明书在手套箱里。而当地出租车还在用的老款燃油车,门把手上结着冰碴也能拉开。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过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新能源车主平均年龄比燃油车主小7岁,但投诉问题里关于"异响"和"做工"的比例反而更高。年轻人喜欢炫酷的造型,可能没注意看车门胶条是不是贴合。有车主在网上晒图,他车里的氛围灯能调256种颜色,可下雨天A柱会漏水。
日本汽车专家来交流时说过个现象,他们国家的新能源车推广慢,不是因为技术不行。是消费者更在意十年后的残值率,而电池衰减问题还没完全解决。有家日企在中国卖的车,比他们在本土卖的少了两个安全气囊,价格便宜了五万。
汽车媒体人老张试驾过上百款车。他说现在有些新能源车的驾驶模式选项里,"运动模式"只是把油门响应调灵敏,底盘根本没变化。有次他开着号称有空气悬挂的车过减速带,颠得手机都飞起来了。查配置表才发现,那套悬挂系统要加六万选装。
某保险公司整理过出险记录,新能源车事故里有23%和自动驾驶功能有关。不是系统失灵,是驾驶员过度依赖。有辆车的自动泊车功能在雨天识别不到低矮的路桩,蹭了旁边停着的车。车主说销售当时演示这个功能时,特意选了晴天正午。
天津的汽车配件市场里,新能源车的改装件比燃油车贵三成。不是技术含量高,是形状太特殊。有款车的贯穿式尾灯,换一套要四千多,其实发光效果和三百块的改装件差不多。老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就爱折腾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发动机舱打开全是灰。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报告显示,他们抽检的新能源车里,17%存在安全带固定点强度不足。这些车有的用了无框车门,有的装了全景天幕,碰撞测试时车顶变形量超标。工程师说现在很多车为了造型牺牲结构,就像搭积木时只顾着摆花样,忘了要站稳。
汽车终究是代步工具,花里胡哨的功能抵不过关键时刻能刹住车。下次去车展别光盯着会转的中控屏,蹲下来看看底盘做工,比划下防撞梁位置。毕竟马路上跑的不是手机,速度起来后出点问题,可不是重启就能解决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