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一个沉闷的周六下午,误入了郑州航空港区的那片新开的赛车场,恐怕会瞬间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现实生活。引擎轰鸣、刹车火花、飞溅水幕,再加上周围孩子们举着卡丁车头盔满地跑,那种街头与赛道的奇妙融合感简直像是哪个汽车广告导演临时抓你客串了主角。
我的职业病本该让我警惕“无门槛飙车”这样的描述。毕竟,“门槛”这东西,在任何高速运动场合里,它是最后的安全网。可是你一推门进去,会发现这里不只是把门槛拆了——是根本把门直接给掀了。比亚迪这次玩大了:不论新手还是老炮,甚至你的小学生孩子都能上手一辆卡丁车,头盔和护具一应俱全。“全民飙车”,听起来像说着自己也不信的噱头,结果却用实际动作把门槛碾成了碎片。
场地很大,12万平方米尽情挥霍各种疯癫想象力。悬天沙坡,像是给普通人量身订做的“盗梦空间”;冰道飘移,教练一边说着“稳点油门”,一边看着你对着方向盘左右摇摆,仿佛在击鼓传花。那种失重感和速度焦虑里,人人都能体验一次“职业车神”片刻荣光——哪怕只是数分钟的假象。这些体验,老实说,不便宜。可它不是传统赛车那样的天价奢侈游戏,而是真正做到了“扫门槛”,让更多人有机会踩到底、漂到底。
老司机见多了,最怕“现场交给普通人就出乱子”。可比亚迪这回不光派了200名持证教练现场坐镇,连赛道设计都是随大流到极致:地铁2号线终点站旁;扫码换装,5分钟从门到车;甚至连小孩套装都国际标准来一套。这不是小打小闹式的“体验馆”,而是彻底想把赛道文化沉进生活。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觉得,比亚迪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放飞自我”?毕竟,赛车从来就不是什么老少皆宜的活动,高风险、强技术,原本属于小圈子玩乐。把门槛干掉,到底是技术自信还是营销噱头?理性来看,核心原因还是两点:
第一,技术变革。比亚迪的U9、汉L之类,了不得的不是性能数字本身,而是智能安全系统与车身管理:你再手残,车辆也不会失控到毁灭。空中芭蕾、漂移弧线、浮水航行,听着玄乎,实际跟老一辈飚摩托、改发烧车的风险,不是一个量级。第二,社会层面的“汽车文化跃迁”——从“工具”变成“生活方式”,汽车变成了能被全家人一起体验的娱乐入口。父母飙车、孩子卡丁车、情侣对抗,赛车场突然变成了新的“家庭自助餐厅”。比起传统赛车场那些高高在上的“封神榜”,这里更像是汗水和欢笑混杂的社交广场。
回到专业逻辑。如此大面积的“开放型飙车”,最担心的其实还是安全与责任界限。场地设计、车辆管控、教练陪护,这些看似流程化的动作,其实都是在构建一种“你不用懂行,也能玩的安全感”。这不是对专业的否定,而是希望用技术和管理把门槛压缩到最小,让大众有机会体验那些原本只属于小众的极限快感。事实上,赛车场开业一周,70%用户都是首次赛道车手,而投诉或者事故率低得出奇——这才是最值得放在证据链上的硬指标。
当然,这里并不是“完美乌托邦”。现场观察,还是有一些满身兴奋的体验者,踩油门比踩刹车还熟练,横冲直撞之后只能被教练温柔“请下场”。或者有那种“短视频打卡狂热分子”,为了拍个漂移特写,现场就差没把教练逼疯。这些细小的“混乱与意外”,像是赛车场里不可避免的调味剂,提醒我们“零门槛”其实不是零代价——只是代价转化为管理和技术成本,而不再落在普通人身上。
从比亚迪郑州赛车场的数据来看,变“独享”为“共玩”甚至变“工具”为“生活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时代推进后的必然。毕竟,汽车和速度的快感不该被少数人垄断。真正的吞噬门槛,是技术和规则的进步,是让每个人都能用最低成本体验一次“赛车的信仰”。至于那些“老车神的自尊”——可能也需要在脚下的赛道多体验几次,看看现在的技术力量到底能帮多少忙。
最后想说,有人相信赛车梦只能在夜色与秘密里实现,有人则把它开进了城市的热闹白昼。比亚迪这种做法,到底是对于车迷圈的冒犯,还是新一轮汽车生活方式的跳跃?如果家门口真的有这样一座赛车场,你会选择带谁一起上场?会让家人、朋友、还是那个你从未见过面的自己,体验真正拉风的“门槛归零”?
也许,你只是想在一圈失重的速度里,重新找回那点自己故事里的高光时刻罢了。
毕竟,人人都是飙车手——只要不翻车。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