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升格央企,东风自救转型,新能源加速洗牌

这两年中国车圈的事,大伙多少听过一些?“长安升格央企”和“东风动作频频”,闹得整个行业人心浮动。很多人问:央企升格到底有啥实际意义?东风又到底在忙活什么?咱今天就大白话聊聊,有些问题大家未必认真想过,如果我是你,我也会疑惑:你折腾那么多,是不是图个新鲜?可真相远比表面更复杂、更有意思。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一件事:央企一级升格,谁赢了,谁输了?是不是只要头顶贴个“央企一级”标签就能呼风唤雨?其实,这背后的门道还真不少——你想,长安过去不过是央企二级企业,眼下直接升一级,和中石油、央行这些老大哥算是正式平起平坐。待遇、资源分配、政策扶持那是立刻提升一大块。咱换个角度想:一个“副科级”小领导突然当了“正部级”,他办事儿的能量和人脉资源完全上了一个新台阶,谁敢不重视?自然而然,企业内部有变化、行业外部也被牵动。

反观东风汽车,这些年过得并不算太顺。虽然名头响亮,是央企排前列的大厂,但近几年光鲜外衣底下也有一肚子难事儿。你以为央企领导们真的睡大觉躺平吃老本?你错了,日子过得比咱打工人还焦虑,一个个都在琢磨怎么活下去。

啥叫活下去?不就是不被淘汰嘛!这年头新能源进攻,油车下行,合资品牌纷纷着凉打喷嚏——东风那些年的合资光环,被现实啪啪打脸。你看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这些合资,别说赚钱,连以前“躺赢”的日子都找不回了。市场一降价,库存一上涨,压力嗷嗷叫。至于自主板块,更别提了,几大品牌各干各的,打仗打出内耗不说,资源分成毫无效率。今年他们动作一个接一个,归根结底被现实“逼”出来的。

要是不“折腾”,东风等着饿死?来看东风的几笔“大手术”:卖掉东风本田发动机的股份,一刀切,对燃油车心无眷恋;自主业务“风神、奕派、纳米三合一”,新成立奕派科技,把品牌全打包捏成一支拳头;还有岚图汽车单飞上市,把新能源头牌推到前台。你说这些动作是瞎忙活吗?我倒觉得,东风终于知道,拖家带口搞大锅饭是不行的,“瘦身健体”,往哪个方向能养活自己,才是头等大事。

你是不是好奇,卖发动机公司那赚头怎么样?不是说新能源时代油车没戏了,但是发动机技术下个十年还真有点用处。可是东风这一卖,等于提前下决心,与“发动机红利”彻底一刀两断。这胆子,不是一般大厂能有。这样折腾,第一目的是甩掉负担,第二目的是现金储备,腾出手来全力投入新能源。这种看似“割肉”的痛,其实是行业转型期必须经历的“脱胎换骨”。你想想,富士康都能砍iPhone单子转投电动车,难道东风不该抓紧救自己?

更细品品,把旗下自主品牌“归一”成奕派科技这招,有没有点“把命运交给最能打的那个人”的意思?市场讲的是效率,央企不是养着一大帮混子,领导也怕吃大锅饭。资源投向谁,谁有梦想、有执行力、有技术、有一支铁军,那就放心大胆给他舞台。“奕派科技”集众家之长,不只是换个牌子,更是把决策权下放到一线,平台化开发、采购和渠道全打通。这样,即使碰上比亚迪、小鹏、小米等互联网玩家下场内卷,东风也可以快半拍出牌,不再束手束脚。

那你问了,自主品牌集聚资源,岚图汽车独立上市,意义到底有多大?港股那点钱能救命?实际港股是啥,是国际上“比较有市场说服力”的融资平台。你把岚图单独推上市,等于让市场重新审视你,不再是东风一大堆杂货摊底下的一个角,而是一个能对标理想、小鹏的新能源品牌。人家看重你的毛利、销量、技术,看的是未来空间能不能涨。别的先不说,去年岚图销量冲上8.5万,今年有望盈利,这背后是怎么熬过来的?要不是几年实打实的苦活硬干,最后死在沙滩上的还真可能是岚图。上市意义其实就是个跳板,只要讲出好故事、赛道选得对、产品扛得住,就还有融资梦、还有想象力。

长安升格央企,东风自救转型,新能源加速洗牌-有驾

话说回来,这“瘦身健体”,说着容易,做起来难。一头牵着传统合资业务,另一头扯着新能源理想,中间还得每年KPI论英雄。近几年你看各家财报,“营收增长,利润不增”,甚至反着亏。这是为啥?道理其实不难:新能源投入大、起步慢,品牌需要砸钱,产品要研发,新平台要养着;老业务又不能丢,丢了眼下现金流断了,全公司吃啥?所以只好“新老并轨”,踩着两只船过河。很多外人笑央企拖沓,其实你想象一下自己,要是饭碗没着落、未来也扑朔迷离,谁不犹豫?能这样边走边试,边收边放,该快快、该慢慢,我觉得东风这些领导还真算有点魄力。

长安升格央企,东风自救转型,新能源加速洗牌-有驾

到了今年东风布局怎么打的?除了“自己变”,还在努力找外援。和中化、京东、德赛西威这些头部企业一口气签了合作协议,有人觉得是“战略作秀”。我倒认为,不这么搞还真不行。新能源、智能化时代,谁能单靠自己搞定全产业链?材料、操作系统、自动驾驶、供应链、营销、数字化哪个不是巨大挑战?所以找靠谱的伙伴,谁专精啥,谁有优势就一起补齐短板。比亚迪都合作华为,吉利也弄极氪,小米更是all in手机+智能汽车,企业就得不断找盟友,“抱团混战”,你只靠自己独角戏,分分钟被淘汰。

长安升格央企,东风自救转型,新能源加速洗牌-有驾
长安升格央企,东风自救转型,新能源加速洗牌-有驾

你看和京东的合作,就是奔着“数字供应链”去的。整车营销、物流、库存和服务,实现全链路打通,这太重要了。车厂比拼的不止是车好不好,而是能不能按时交付、配件能不能及时供应、服务体验能不能拉住客户。而和中化集团整合,其实看的是未来材料和化工新技术。毕竟新能源不是单单动力电池那么容易,能不能安全、续航、成本、新材料科技全是一帮搞科研的老师傅在后面背书,谁站队牛圈里,谁就有命。

行业转型期各种不确定,企业要做的其实是“胆大心细”:一方面,不能怕痛下割舍的决心,敢踩油门让新业务冲出去;另一方面,任何时候都要留一手“精神存款”,别因为变革把家底折腾光。东风现在有的“去油留电、有的放矢”,再往前跑一阵,会不会和长安在国家央企新秩序下直接面对面碰一碰?有没有可能,未来的竞争已经不是往年一群合资厂对彼此憋大招,而是央企新军和民营互联网各显神通?

有人说,东风等央企永远是“慢半拍”。可别忘了,央企变慢的根底,其实是近年来产业政策的频繁变动,以及体制内改革需要迭代。原地不动等死、乱动又要掉队,怎一个难字了得?但正是因为难,才逼出了东风这波大调整。市场是最无情的裁判,东风能不能把这盘棋下好,还得靠后面一线的战斗力验证。

最后抛出几个问题,让咱们思考:央企的新一轮合纵连横,除了头衔升格外,到底能不能催生一批能真正“出海”能量十足、服务新赛道、主导全球新格局的巨头?所谓的资产整合、品牌新生、资本操作,能不能解开过去老体制留下的资源浪费大问题?新能源转型赛道,燃油车巨头的“断臂求生”会不会晚了一步,又或者猛回头杀出一匹大黑马?行业高压内卷下,“既保KPI又守长远”、又要拼用户体验又得拼技术落地,央企能不能真拼出自己的新价值?

结尾一句话——中国汽车行业的大洗牌,哪有安全区?今天东风下狠手自救,也许看起来像是无奈中放手一搏,可历史和市场往往从来不相信眼泪,只奖励那些敢于踩痛点、敢于放手一搏、敢于找对路子的人。下一个十年,央企和民企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一定。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