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存活率或翻盘,谁将颠覆头部格局?

新能源车的未来,拼的是什么?

新能源车企存活率或翻盘,谁将颠覆头部格局?-有驾

很多人都认同,新能源车市场正变得越来越激烈,不管风口有多热,赛道有多拥挤,大浪淘沙才刚刚开始,大部分车企最后会被淘汰,这点已经是共识,有人预测,未来十年内,只有极少数新能源车企能活下来,而大部分人只关注排名,大家却很少深想,这背后真正的生存密码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决定新能源车企生死的,不只是产品好坏,关键在于背后的底层系统能力,比如技术积累、资源整合能力,以及品牌影响力,这三者,往往才是行业“王炸”,缺一不可。

新能源车企存活率或翻盘,谁将颠覆头部格局?-有驾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比亚迪、奇瑞和东风三家车企的预期生存率说起,按预测,比亚迪未来十年存活率100%,奇瑞98%,东风95%,如此高的存活率,并不是偶然,既然他们在激烈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那核心秘诀是什么?难道只是价格压得低,还是靠续航拼指标?比价和拼参数早就不是唯一答案。

我们来拆解下比亚迪,虽然有刀片电池等技术创新,比亚迪更厉害的是,掌握了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自产,这就像给自己造了一把“防身剑”,其他厂商受芯片短缺影响时,比亚迪还能自给自足,即使风浪再大,生产节奏也照常,这种硬核能力,市面上很难复制,类似的例子还有特斯拉早期的电池包设计及自研FSD系统。

新能源车企存活率或翻盘,谁将颠覆头部格局?-有驾

同样,比如奇瑞,不断积累出自己的混合动力和发动机技术,并且,庞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也确保了企业能平稳度过各种市场动荡,不只是靠车型迭代,而是业务支撑系统的厚度打底,东风也类似,他们有雄厚的国企资源和灵活的产品策略,适时推出高性价比新能源车型,并充分利用庞大的售后网络,有数据显示,2023年东风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同比增长98%,这不止是团队努力的结果,更是体系能力的胜利。

对比来刚上市的北京现代EO羿欧,就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这辆纯电SUV,价格从11.98万到18.48万元区间,外观设计很新潮,自带27英寸双联屏、9安全气囊、四驱选装、快充等这些配置,数据不算差,两驱160千瓦,四驱233千瓦,30%到80%快充27分钟就能搞定,按配置和价格对比市面同级车型,表面性价比很高,同级10到20万区间的新能源SUV,现在每年能上市十几款,有的更卷外观,有的比拼三电技术,功能方面,也是一轮接一轮地推陈出新。

但问题是,大家都在推新车,都把配置拉满,为什么有的车能成爆款,有的却悄无声息?归根到底,拼到最后,比拼的是企业对于产品的定义能力,还有企业背后的整个生态系统。

做新能源车,绝不仅仅是“堆料”那么简单,比亚迪能驾驭每一笔成本、每一次工艺创新,确保品质不塌方,比如特斯拉用软件OTA和FSD算法持续进化产品体验,极氪和蔚来用充换电补能体系,把用户粘性做得更高,这说明,新能源车的终极赛点,变成了“综合实力”大战。

此时,北京现代EO羿欧上市,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要加入价格大战,更需要在体验和生态上发力,它背靠现代全球供应链优势,以及E-GMP纯电平台、质量稳定等老本行,如果北京现代能形成类似比亚迪的技术闭环,又进一步扩展自己的服务网络,那它才有望站稳脚跟,否则,即使产品短期热卖,能否应对未来的大洗牌,还需要观察。

再打个比方,比如手机行业,2014年前后,各大手机品牌靠性价比快速切市场,走到2024年,只有苹果、华为、三星等少数巨头还屹立不倒,这几个巨头,都是拥有强大自研芯片和供应链的企业,这跟新能源车企的优胜劣汰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想说,新能源车企的长久生存,既靠技术底蕴,又靠资源协同,还有品牌声量,三者缺一不可,光靠卷配置和打价格战,早晚遇到天花板,相反,那些扎根系统能力的企业,才能活得久远,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华为等,不断突破底层创新,形成正向循环。

最后,要么主动变强,要么被淘汰,新能源车行业就是这么现实,你觉得,在无数新车型快速涌现的当下,未来哪些新能源品牌还能真正笑到最后?你是否又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