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

最近刷车圈新闻,一组数据引人关注——2025年1月8日刚上市的比亚迪旗舰MPV"夏",在24.98-30.98万元的亲民价格下,市场表现却并不如预期火爆。要知道这可是比亚迪在2024年底广州车展就预热、号称"要下探到30万级市场、对标腾势D9"的重磅车型。从已知销量数据看:1月上市当月2794台,4月爬升至3863台,8月达到5075台。

虽然销量在稳步增长,但对比同期——腾势D9月销稳定在1万台以上,这个成绩显然还不够打。

问题是:同为比亚迪系的腾势D9已经证明了中高端MPV市场的潜力,为何比亚迪亲自下场的"夏",反而难以复制D9的成功?

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有驾

定位错位——想做"腾势D9平替",却卡在最尴尬价位

2024年8月30日,成都车展上,比亚迪王朝网第六大IP"夏"首次亮相。当时那场面,可以说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从2024年9月27日开始接受盲订,到2025年1月8日正式上市,这中间比亚迪给夏憋足了劲儿——24.98万起步,顶配也就30.98万,这价格一出,不少人眼前一亮:终于等到比腾势D9便宜的"亲民版"了。

配置单拿出来看,确实够硬核。

第五代DM插混技术,这可是比亚迪最新的看家本领,综合功率315千瓦,百公里综合油耗低至5.3升。云辇-C智能阻尼车身控制系统,听着就高级,能根据路况实时调节悬架软硬。DiLink 150智能座舱配着天神之眼DiPilot 100智驾系统,5个摄像头加12个雷达,该有的都有了。纯电续航分100公里和180公里两个版本,CLTC工况下满油满电能跑1060公里,这续航数据放在MPV里确实不错。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了。

你说这车配置不行吧,真不是,该给的比亚迪都给足了。可就是这个24.98万到30.98万的价格区间,偏偏卡在了最尴尬的位置。往上看,腾势D9虽然起售价33.98万,但实际市场上优惠完了,中低配版本落地也就30万出头。

往下看呢,传统燃油MPV像别克GL8、丰田赛那这些,人家现在也在疯狂降价,20万出头就能拿下。

要命的是品牌认知这道坎。

你问问路上的老百姓,提到比亚迪,大家反应是啥?

"性价比高""十万出头能买新能源""秦PLUS、海豚那些卖得好"。这些年比亚迪靠着10到20万价位的车型打天下,在老百姓心里早就打上了"实惠好用"的标签。现在拿出一台快31万的车,让人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比亚迪也卖这么贵了?

拿配置来说事儿吧。

云辇-C系统确实挺先进,可问题是普通用户真能感觉出来这套系统的厉害吗?

你告诉他车身能升降5厘米,能主动调节悬架阻尼,他大概率会一脸懵:这跟我开车有啥关系?

买MPV的人,商务用途的在乎车稳不稳、第二排坐着舒不舒服、有没有面子;家用的关心空间大不大、装东西方不方便、配置实不实用。技术参数再花哨,不如来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配置。

你看腾势D9咋做的。

人家主打啥?

"奔驰设计团队操刀""帝瓦雷音响全系标配""第二排零重力座椅""冷暖冰箱"。这些东西一说出来,用户立马就懂:哦,有档次,坐着舒服,接待客户拿得出手。再看理想MEGA,人家定位更明确,就是冲着家庭用户去的——"后排大彩电""可以面对面坐的旋转座椅""孩子能在车里看电影玩游戏"。

人家卖的不是技术参数,卖的是使用场景。

反观夏,你去4S店看车,销售跟你讲云辇、讲DM5.0、讲百公里油耗,讲完了你可能还是云里雾里。然后你一转身去腾势店,人家让你坐进第二排,按键一按座椅就躺平了,脚一伸腿托就升起来了,手一摸都是真皮包裹的,冰箱打开还能冰可乐。这体验一对比,高下立判。

技术牛不牛是一回事儿,用户感不感知得到是另一回事儿。

夏的问题就在这儿——配置堆得很高,但没翻译成用户听得懂的"利益点"。

价格定在24.98万到30.98万,本意是想吃掉腾势D9下方、传统燃油MPV上方的这块蛋糕。但实际情况是,这块蛋糕压根就不大。想买30万级MPV的人,要么就是商务需求明确的,奔着腾势D9、岚图梦想家这些去了,品牌溢价和豪华感摆在那儿;要么就是家用为主的,会掂量掂量"我加几万能买更好的,我为啥选个便宜点的?"

夏卡在中间,上不去也下不来,就跟夹心饼干似的,两头不讨好。

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有驾

"血缘优势"变成"品牌困境"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腾势D9能火,靠的就是比亚迪这个亲爹的技术支持,可现在比亚迪自己亲自下场搞MPV了,反而被自己的品牌给拖累了。这就好比一个做小吃起家的师傅,想开个高档餐厅,顾客却还是觉得他炒菜没有做小吃拿手——不是说他炒菜不行,而是大家心里已经给他定了位。

腾势D9为啥能成?

2022年8月上市,头几个月销量就破万,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拿下MPV销量冠军,累计销量早就突破20万台了。关键就在于"腾势"这两个字。虽然腾势背后是比亚迪和奔驰合资的品牌,但在消费者眼里,这玩意儿跟比亚迪不是一回事儿。

腾势从一开始就走的是高端路线,2010年成立的时候就定位在"豪华新能源",虽然中间沉寂了好几年,但2022年D9一出来,奔驰设计团队的背书、豪华的第二排配置,加上比亚迪靠谱的三电技术,这组合拳一打,立马就站稳了脚跟。

你看D9的营销策略。

人家从来不吹什么技术参数有多先进,而是一直在讲"豪华感""舒适感""商务接待"。发布会上请来的车主都是企业主、高管,分享的都是"用D9接待客户有面子""第二排坐着比办公室还舒服"。这套打法精准地击中了30到50万价位MPV用户的需求——他们不缺钱,但他们要的是品质和体验,而不是性价比。

D9起售价33.98万,中配版本要40万出头,顶配干到46.98万,可就是有人买单,为啥?

因为人家把自己摆在了"豪华品牌"的位置上。

反过来看夏。它挂的是比亚迪的标,走的是王朝网的渠道,这些年比亚迪在老百姓心里的形象是啥?秦PLUS卖7万多,海豚卖9万多,宋PLUS也就十几万,这些车型支撑起了比亚迪每年400多万的销量。

但也正是这些车型,把比亚迪的品牌形象牢牢地钉在了"高性价比""平民品牌"的位置上。

你让一个长期买比亚迪10万级车型的用户,去考虑30万的夏,这心理转换得多大?

就好比你经常去的沙县小馄饨,跟你说新推出了298元的龙虾套餐,你反应肯定不是"哇好想吃",而是"这沙县是不是飘了?"不是说沙县做不出好龙虾,而是消费者心里已经给它定价了——这就是个吃快餐的地方,你搞高端,我接受不了。

夏的出现让比亚迪陷入了一个"左手打右手"的尴尬局面。

腾势D9卖得好好的,月销过万,利润空间也大,现在夏来了,价格还比D9便宜三五万,这不是抢自己家的生意吗?买夏的人,很大一部分原本可能就是冲着腾势D9去的,只不过觉得价格稍微高了点儿,现在好了,有了便宜的选择,转投夏的怀抱。看似夏卖出去了几千台,实际上可能只是把本该属于腾势的单子给截了。

从财务角度看,这事儿更亏。

腾势D9均价能做到40万左右,利润率肯定比24.98万起步的夏高不少。现在夏一出来,把价格往下一拉,表面上是丰富了产品线,实际上是压低了整个比亚迪系MPV的平均售价和利润率。这就好比一个商场既有奢侈品店又有大众店,结果发现很多本来要买奢侈品的顾客跑去大众店了,整体营收反而下降了。

还有个现实的问题:渠道冲突。

腾势有自己的独立渠道,店面装修都是按照豪华品牌来的,销售培训也是往高端走的。夏呢,在比亚迪的王朝网渠道卖,跟秦PLUS、汉这些车摆在一起。你说一个进店本来想看看十几万车型的客户,看到一台30万的夏,他会不会觉得不对劲?

同样,一个奔着30万MPV来的客户,走进比亚迪店看到满眼都是十几万的车,他心里会不会犯嘀咕:我花30万买这牌子,值吗?

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有驾

销量增长背后的隐忧——市场真的需要"第二个腾势D9"吗

从销量曲线看,夏的表现其实并不算太差。

1月上市当月交付2794台,对于一款新车来说,这数字还算过得去。到了4月份,销量涨到3863台,环比增长超过三成。8月份进一步爬升到5075台,环比虽然只增长了几个点,但至少保持了增长势头。

从趋势上看,夏的销量是稳步向上的,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这说明市场对这款车还是有一定认可度的。

但问题在于,这个增长速度放在MPV市场里,只能算是"及格线"水平。你看腾势D9,上市前几个月销量就破万了,后面稳定在月销1.2万台左右的水平。岚图梦想家虽然起步比较慢,但经过改款之后,现在月销也能稳定在8000台以上。

对比之下,夏用了8个月时间才把销量做到5000台出头,这速度实在说不上快。

值得玩味的是,夏的销量增长到底是在抢谁的蛋糕?

从市场格局看,30万级MPV市场总共就那么大块盘子。腾势D9占了最大的一块,剩下的被岛图梦想家、传祺E8、别克GL8新能源这些车型瓜分。夏进场之后,理论上应该去抢传统燃油MPV的份额,把那些还在观望的用户拉过来。

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夏的销量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对腾势D9的分流。

"内部分流"对比亚迪整体来说不是好事。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客户预算35万买MPV,原本他铁定要买腾势D9的。现在夏来了,销售跟他一算:夏高配也就31万,省下来4万块钱还能选装点配置,性价比更高啊。客户一想也对,最后就买了夏。

这单子看起来成了,但比亚迪其实亏了——本来能卖出去一台35万的D9,现在只卖了一台31万的夏,中间的差价就是净损失。

从产品定位看,夏和腾势D9的重叠度实在太高了。都是30万级、都是插混MPV、都是7座布局、都强调舒适性和空间。唯一的区别就是品牌标不一样,价格差几万块钱。

差异化太弱了,根本撑不起两款独立的产品线。

要是夏主打家用、D9主打商务,或者夏做纯电、D9做插混,那还能形成互补。现在这样,就是赤裸裸的同质化竞争,而且还是自己跟自己竞争。

整个MPV市场的大盘其实并不乐观。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MPV市场总销量108.76万台,同比微降。这说明什么?

说明MPV的蛋糕并没有做大,甚至还在小幅萎缩。

在情况下,新增一款MPV车型,要么就是去抢别人的份额,要么就是分食自己家的蛋糕。夏很明显属于后者。

从用户反馈看,尴尬定位也引发了不少质疑。

很多潜在客户在论坛上发帖问:"25万起的夏,为啥不加10万买腾势D9?"这问题其实挺扎心的。对于真正需要MPV、预算也够的用户来说,他们愿意一步到位选个品牌高端、配置豪华的车型。夏省下来的那几万块钱,对这个消费层级的人来说,真不是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因素是"我开这车出去,别人怎么看我"。

还有声音直接:"比亚迪该不该做30万的车?"这个问题背后的逻辑是,一个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聚焦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比亚迪这些年能从行业老三杀到销量,靠的就是10到20万价位的绝对统治力。

秦PLUS、海豚、宋PLUS、元PLUS,这些车型个个都是细分市场的霸主。

在这个价位区间,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强、性价比高、技术成熟,谁跟它竞争谁就得掂量掂量。

可一旦价格上到30万,局面就完全变了。这个价位的用户看重品牌调性、产品质感、服务体验,而这些恰恰是比亚迪的短板。你让习惯了开十几万车型的用户,跳到30万去接受一个"高端化"的比亚迪,这个心理门槛太高了。

反过来说,那些本来就瞄准30万级豪华车的用户,会不会因为比亚迪的牌子就放弃原本考虑的BBA或者其他豪华品牌?

概率不大。

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有驾

出路在哪?差异化才是活路

摆在夏面前的路其实不多了。继续按现在这个打法走下去,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月销稳定在五六千台,不温不火地活着,但永远没法做到腾势D9那样的市场地位。想要真正突围,必须得找到自己的差异化定位,跟腾势D9形成互补,而不是竞争。

最直接的思路是错位打法——不去抢商务市场这块蛋糕,专心做"家庭第二辆车"。

现在很多富裕家庭都是多车家庭,一辆车日常通勤,一辆车周末带全家出游。夏完全可以定位成后者。强化户外、露营、亲子这些场景的功能配置,比如加个车顶帐篷预留接口,后备箱做成可以外翻的小厨房,第二排座椅能完全放平变成床,配个专门给孩子看动画片的吸顶屏。

这些东西不贵,但能精准命中家庭用户的痛点。

理想MEGA就是这么干的。人家从一开始就没想着去跟腾势D9抢商务市场,而是瞄准了"家庭豪华MPV"这个细分定位。后排可以旋转的座椅、43英寸的大彩电、冷暖冰箱、可以面对面吃饭的小桌板,这些设计都是冲着"全家人一起出行"这个场景去的。

虽然理想MEGA刚开始销量不理想,但经过调整之后,现在月销也能稳定在几千台,而且用户口碑很好,因为产品定位清晰,知道自己服务的是谁。

第二条路是价格杀手策略。

既然品牌溢价做不上去,那就干脆把性价比做到极致。现在夏的顶配是30.98万,要是把这个价格天花板砍到28万以内,低配进一步下探到23万甚至低,用绝对的价格优势去冲击传统燃油MPV市场。

别克GL8、丰田赛那这些车型,现在优惠完了也要25万左右,要是夏能做到同样配置20万出头,那杀伤力就大了。

这招不是没人用过。当年特斯拉Model 3国产之后,把价格从35万杀到24万,一下子就把市场打开了。虽然单车利润低了,但销量上去了,总利润反而高。

夏也可以走这个路线,用走量来弥补利润率的下降。

而且一旦销量规模上去了,供应链成本会进一步降低,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条路是配置差异化。现在夏的配置跟腾势D9高度重叠,缺少独一无二的卖点。比亚迪完全可以发挥技术优势,给夏加点别人没有的东西。

比如专门为家庭用户打造"儿童安全模式",能实时监控孩子在第三排的状态,防止窒息或者其他意外。

再比如开发"移动办公模式",第二排配个可以升降的大桌板,接上笔记本电脑就能办公,再来个5G车联网,高速上也能开视频会议。

技术层面,夏现在的DM-i 5.0、云辇-C、天神之眼这些配置,其实都挺先进的。问题是这些技术没有转化成用户能直观感受到的体验。比如云辇系统能调节车身高度和悬架硬度,那为什么不做个"一键露营模式"?

车停下来后,自动把悬架降到最低,车身变得稳,第二排和第三排座椅自动放平,天窗打开能看星星,这不比单纯讲"智能阻尼控制"吸引人吗?

营销策略也得跟着调整。现在夏的宣传重点还是放在技术参数上,什么第五代DM、多少马力、续航多少公里,这些东西太理工男了,普通消费者不感兴趣。应该换个思路,多讲讲使用场景。

拍点短视频,展示一家三口开着夏去郊外露营,爸爸在车尾做饭,妈妈在车里陪孩子看动画片,晚上一家人躺在车里看星星。

这画面比任何参数都有说服力。

另外,渠道策略也值得商榷。现在夏放在比亚迪王朝网卖,跟一堆十几万的车混在一起,这对品牌形象其实有损害。要么就学腾势,单独开几家"比亚迪夏体验中心",装修风格拉满,跟普通4S店区分开;要么就干脆让夏进驻一些高端商场,让那些原本不会走进比亚迪店的高端客户有机会接触到这款车。

最后还有一个隐藏策略——降低预期。

比亚迪内部可能对夏寄予厚望,想把它做成第二个爆款。但现实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和品牌定位下,夏很难做到月销过万。不如实际点,把目标定在月销5到8千台,这样既能保证一定的市场存在感,又不会给渠道和生产端带来太大压力。

稳扎稳打,慢慢积累口碑,等市场真正接受了"比亚迪也能做30万车"这个概念,再图谋大的市场份额。

聊一聊被寄予厚望的比亚迪夏,对标腾势D9,表现却不如预期?-有驾

结语:旗舰车的面子,得用户说了算

比亚迪夏从1月上市到现在,已经快一年了。销量从2794台涨到5075台,这个成绩说好不算好,说差也不算太差。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卖了多少台,而在于这款车的存在价值正在受到质疑。

它到底是来开拓新市场的,还是来分食腾势D9蛋糕的?

它到底代表比亚迪的高端突破,还是一次品牌形象的冒险?

从数据和市场反馈看,夏目前的处境确实挺尴尬。价格定在24.98万到30.98万,理论上应该能吃下腾势D9下方、传统燃油MPV上方的这块市场。但实际情况是,这块市场本来就不大,而且夏的出现很可能是在挤压腾势D9的空间,而不是在创造新的增量。

对所有想做高端市场的国产品牌来说,比亚迪夏的案例值得好好研究。

冲高端不是简单地堆配置、拉价格就行了,重要的是品牌认知的转变。

用户凭什么花30万买你的车?

因为配置比别人多几个摄像头?

因为零百加速快0.5秒?

这些都不是核心理由。核心理由是,用户觉得这个品牌、这款车配得上他的身份和品位。

技术再牛,也得翻译成用户听得懂的语言。参数再漂亮,也得转化成实际体验。品牌再有野心,也得尊重市场规律。

比亚迪做10到20万的车,是真正的王者。

但到了30万这个价位,游戏规则变了,对手也变了,不能再用打平民市场的那套玩法了。

夏能不能成功?

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继续沿着现在这条路走,想要做到腾势D9那样的市场地位,难度很大。必须得找到自己独特的定位,做出跟D9的明确区隔,才有可能在这个市场里站稳脚跟。

说到底,造车是门生意,生意就得算账。

单纯追求"高端化"的面子工程没意义,真正能让企业活下去、活得好的,是那些用户愿意掏钱买单的产品。夏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技术加持,而是一次彻底的定位重塑——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服务谁,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在用户心里占据什么位置。

想明白了这些,销量自然会跟上。

想不明白,就算月销破万,也只是在自己家的池子里左手倒右手,对整个比亚迪体系的价值有限。

市场从来不缺好车,缺的是找对了自己位置的车。夏的故事还在继续,它最终会走向何方,还得看比亚迪接下来怎么出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高端市场,"寄予厚望"从来不是护身符,"用户买单"才是硬道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