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在查比亚迪的月度销量,发现一件挺耐人寻味的事。国庆期间,官方悄悄发了个海报——只提海外销量增长,国内数据没提,也没说明为什么。你说奇怪不?这事让我开始琢磨,比亚迪这次到底怎么了。去年年底我就能感觉到,行业好像不再是野蛮增长的时代了。之前国内市场那是摁住油门狂奔,但从今年开始,情况变了。
记得我跟销售朋友聊天,他说:今年销量有点怪,每个月都比去年少一点,但整体发展还行。我还琢磨,他说的还行是不是带点撑着点的意思?反正明显感觉到,市场压力变大了——不单单是比亚迪,整个行业都在变。大家都意识到,走量的时代结束了,转向更高质量、更有利润的竞争。
我翻了下比亚迪的半年报,发现他们在国内的销量其实不咋涨了,甚至还有些放缓。这让我想起一个比喻:以前我们买水果,快成熟的时候,价格飞涨,大家都抢着吃。现在水果都大规模普及,成熟度高了,但价格稳了甚至略降。这个临界点其实挺关键的。渗透率超过55%,市场空间已经变小,想继续野蛮增长,难度变大。
不由自主就想到,国内的价格战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比亚迪的优势,主要在自研+垂直整合上。比如刀片电池,自己研发生产,关键芯片自己造。记得我那天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电车大脑——IGBT芯片,是自主生产的。从源头把控成本,才是真正的杀手锏。这就像做饭,原料自己供应,成本可控,遇到原材料涨价还能保持利润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比亚迪能在价格战中占有一定优势。你让比亚迪降价两万,对它们来说可能是抬手的事——利润可能缩薄点,但基本还能扛得住。而对其他车企来说,要跟着降价,很可能就要赔钱,亏本销售。你知道的,这是箭在弦上的局面。几家竞争对手都在跟,线下车市的价格战其实每天都在上演。
我还记得一场盘点,工信部和发改委都在约谈车企负责人,试图刹车。因为持续的价格战,不仅伤及企业短期盈利,也不利于行业健康。你说,这行业到底怎么走?单一靠降价,能承受多久?这不,就有传言说比亚迪正在从追大规模转向质量与盈利。他们开始面对库存压力,推出库存熔断机制,缩减配置,把SKU从4、5个减到2、3个,用返利来刺激销量。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调整,靠短期的策略调控,未来的铁律还得靠产品和技术。出海也是比亚迪的重点战略。去年我就关注到比亚迪明显放缓了国内市场的节奏,转而出海拼杀。这不是盲目,是有底盘的布局。在欧洲,情况就更明显了。过去四个月,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增速,几乎翻了两番。德国、法国、西班牙……那块市场,增长率都在200%以上。
我还记得,我朋友在德国的一家经销商说: 比亚迪的车比以前多了,价格还合理,特别是那款一开始在英国卖70万人民币左右的插混车,很受欢迎。我当时就想:看来,比亚迪确实懂得欧洲消费者的心思——环保又怕续航不够。于是,他们推出SealU plug-in hybrid,价格才2.6万英镑,差不多特斯拉Model 3的六成价格,明显占了个低位。
欧洲的贸易壁垒也在逐步升高,比如欧盟的电池新法规。想要游戏全规要在欧洲建厂,成本倒有点像国内合资的套路——出身归出身,但那都得投钱。他们会怎么应对?我估计,也可能会变成本地化生产+合作。比亚迪已经在匈牙利,土耳其等国布局13个海外厂,年底就能量产,未来这些产能一旦满负荷运行,全球市场的容量就会进一步被挤占。
而且,比亚迪在海外的充电网络合作也是亮点。去年我还去过他们在东南亚的一家站点,那是真整了个网状供应链,连通20多个国家。这让我想:未来海外买的车,叫他们送个车充,就是多花点钱,但能保证用起来顺心。海外销量份额已达了21.5%,累积出口突破70万辆,甚至快赶上当年中国出口新能源车的总数。这个数字,看起来挺吓人的。
但我在想:这个行业,从增量比拼逐步转到存量厮杀后,企业的能力就会被放大检验。你说这些技术创新,像比亚迪刚发布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到160Wh/kg,比磷酸铁锂电池还低了30%的成本,就挺厉害。再加上DiPilot 4.0系统城市NOA……这套路,简直像是在打硬杀。
数据反映出,不是比亚迪衰退了,而是在升级中。尤其它们不断投入巨资,2023年的资本支出可能超过2000亿。这么多钱,投到海外工厂、研发、新技术,这才是未来的门票。
也是我在思考:今年的销量下滑,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行业真的找不到再大增长点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太早就把行业最佳给定死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一辆车到底是贵了还是便宜,纯粹的数字能告诉你多少?我觉得,还得看用车的实际体验。
这让我又想起一句话:比亚迪的出海不是简单的卖车,更像是布局未来。他们能不能在海外撑起一片天?或者说,国内市场的临时退让,就像打仗时撤退的前兆?不得而知。
想和你打个趣——你觉得,比亚迪接下来,哪个技术点会成为它的杀手锏?还是说,这场升级阵痛,只是个短暂的跑偏?...
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