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旧国标车?这政策到底咋来的?商家真不怕禁售?他们手里攥着啥底牌?

最近刷短视频,从本地生活号到电动车论坛都在疯传一条消息:2025年12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不符合最新国标GB17761-2024的电动自行车将全面禁售!

这消息一出,评论区直接炸锅——"赶紧去换车吧,不然到时候连车都买不到!"

"商家不得连夜清仓大甩卖?"

但奇怪的是,转悠了小区楼下的五家电动车店,老板们个个稳如泰山——该喝茶喝茶,该刷手机刷手机,门口连个"清仓特价"的横幅都没挂。

这不对劲啊!按道理说,禁售政策就像悬在头上的刀,商家早该急得跳脚才对,咋现在跟没事人似的?

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

禁售旧国标车?这政策到底咋来的?商家真不怕禁售?他们手里攥着啥底牌?-有驾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新国标《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2024)实施。

这次的新国标不是什么突然降临的惊喜,而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精心筹备多年的重要举措。

这个标准在2024年12月31日就已经正式发布了,给了整个行业三个月的准备时间,从今年9月开始就对生产端进行了约束。

可能很多人会问,新国标和旧国标有啥区别呢?

早在2018年,国家就推出了GB17761-2018这个标准,从2019年4月15日开始正式执行,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

那个时候,电动自行车被要求最高时速不超过25公里,整车重量不能超过55公斤,必须要有脚踏骑行功能,这是当时的硬指标。

现在2024版的新国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升级,主要是加强了防火阻燃的要求,对塑料件的使用比例进行了限制,增强了防篡改功能,还特别强调了北斗定位的应用。

问题来了,禁售的具体时间是咋定的呢?

为了不让企业措手不及,政策贴心地设置了过渡期。

2025年8月31日及之前按照旧标准生产的电动自行车,允许继续销售到2025年11月30日。

也就是说,从现在的2025年11月来看,距离禁售只剩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25年11月中旬发布公告,明确指出从12月1日起,所有旧版标准的CCC认证证书将全部注销,销售企业一旦买卖不符合新标准的电动车,就违反了法规,市场监管部门会依法查处,最高罚款可能达到几万块。

看起来这个禁售令就像一把悬在商家头上的刀,应该能吓得他们直冷汗。

可现实却给所有人上了一堂课——商家根本不怕,甚至还有点"闲庭信步"的气质。

这到底是为啥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这次禁售针对的是"销售端"而不是"使用端"。

也就是说,禁的是商店不能卖不符合新标准的车,但老百姓手里已经买到的电动车照样能继续骑,没有人会强制你把旧车报废。

禁售旧国标车?这政策到底咋来的?商家真不怕禁售?他们手里攥着啥底牌?-有驾

这是一个关键的区别,很多人最开始听到"禁售"就以为所有旧车都要扔掉,其实是理解错了。

让我们从库存这个角度来看。

如果你关注过电动车行业的新闻,就会发现早从2019年新国标实施开始,聪明的商家就已经在逐步清理库存了。

那个时候各地就陆续有了关于旧国标车的管理规定,一些城市比如北京早在2021年10月31日就已经结束了旧车的过渡期,上海则在2019年就不再给旧国标车上牌登记。

这么多年的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下来,现在还在卖旧国标车的商家本来就是少数。

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约4亿辆。


在这4亿辆里,符合2018版或更新国标的车型早就成了绝对主流。

现在市面上真正还在商店里堆积的旧国标车库存,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很多电动车店主在采访中都表示,自己早就不进旧国标车了,因为消费者已经不买这种了,进来也是砸在手里。

这是关键的第一个"底牌"——库存早就不是问题了。

往深一层看,新国标车其实已经成了市场的宠儿。

如果你最近去电动车店逛过,会发现现在的新车型都标配着各种高级功能。

这些车的续航能力从原来的30到50公里普遍提升到了50到70公里,防火阻燃的外壳材料用得更讲究,控制器的防篡改能力更强,还有专业的制动系统升级。

最吸引年轻人的是,新国标车开始配备了各种智能化的东西——有些车可以通过手机APP查看电量,有的甚至能实现手机解锁功能,这些功能在旧国标车上是完全想象不到的。

更有意思的是,从利润的角度来看,新国标车反而赚钱更容易。

虽然制造成本确实会增加一些,但消费者的认可度高了,愿意多花钱。

而且有些高端的新国标车型价格卖得更高,利润反而比卖便宜的旧车还要丰厚。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电动车品牌,比如雅迪、爱玛这样的头部企业,早就把战略重心从旧国标车转向新国标车了。


根据市场数据,2025年头几个月的销售中,大多数规范的门店新国标车的销量占比已经非常高,有的甚至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这其实很好理解——为什么要为了几辆滞销的旧车而去冒违法的风险呢?

禁售旧国标车?这政策到底咋来的?商家真不怕禁售?他们手里攥着啥底牌?-有驾

还不如老老实实卖新车,赚得又多又稳当。

商家看得很清楚,与其在禁售前最后拼命清仓旧货,还不如从容地转向利润更丰厚的新产品,这就是商业眼光的体现。

第二个"底牌"其实是消费者的转变。

很多人觉得,既然旧国标车便宜,消费者肯定会选择便宜的。

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选择了新国标车。

为什么呢?这个原因非常现实。

首先,旧国标车毕竟是快十年前的产品了,到现在为止许多车的电池老化得很厉害,故障率显著上升。

电动车的维修店现在最常见的维修工作就是修旧国标车的电池鼓包和刹车失灵,这些都是安全隐患。

而且旧车架子生锈、接线松动这样的小问题层出不穷,修来修去成本也不低。

其次,各地对旧国标车的管理越来越严格。

2025年11月的现在,像杭州这样的城市已经开始出动城管和交警联合整治无牌旧国标车,罚款是200块起步,还要被暂扣车辆,这给老百姓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这样一来,一些消费者就有点被迫选择升级了,与其冒着被罚款的风险继续骑旧车,还不如咬咬牙多花三五百块钱买个新国标车,一劳永逸。

最关键的是,新国标车的体验和安全性确实更好了。

防火阻燃的外壳在发生短路或者撞击的时候不会着火,强化的制动系统让紧急停车更有保障,防篡改的控制器确保了车辆的可靠性。

许多消费者买了新国标车以后都表示,多花的钱完全值得,因为安全感和便利性提升了一大截。

这就是为什么2024年到2025年初,新国标车的销售增速一直在加快,反而那些便宜的旧国标车销量在下滑。

从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数据来看,2024年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销量约5000万台,预计2025年在新国标的政策红利推动下,销量会继续上升。

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消费者并没有因为禁售政策而产生恐慌,反而是在逐步进行理性的升级。

商家看到这一点以后,自然也就不着急了,因为新国标车本身就在热卖。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底牌"——整个产业链已经完成了"新陈代谢"。

深层地看这个现象,2018年的旧国标实施到现在,已经走过了整整七个年头。

禁售旧国标车?这政策到底咋来的?商家真不怕禁售?他们手里攥着啥底牌?-有驾

在这七年里,消费者的观念在改变,商家的经营策略在改变,生产厂家的产品线也在改变。

每个参与者都在摸索中理解了一个基本事实:旧标准的产品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新标准的产品才是未来。

这不是强制推行的结果,而是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共同作用下的自然选择。

商家为什么不着急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早就赢麻了。

新国标车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完全压倒了旧国标车,在利润上也完胜,在消费者认可度上更是碾压。

禁售令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早就转向新国标车的商家来说,根本没有任何冲击。

甚至可以说,禁售令反而成了一种"护航",因为它能彻底清除那些还在死磕旧车的竞争对手。

监管部门推进这个禁售政策的初心,其实是想从源头上提升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水平。

防火阻燃、防篡改、北斗定位这些新增功能,都是为了让这个日常出行工具更加可靠和安全。

这个目标和商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新国标上形成了罕见的统一。


所以看起来矛盾的局面——商家不着急,其实反映的是一种深层的利益一致。

现在市面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因为网友们在评论区吵得很凶。

首先,许多人都在问,自己家里的旧电动车还能骑多久,会不会突然被禁上路?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不会。

禁售令禁的是商店销售端,不是家庭使用端。

你已经买到的车,不管它多旧,都可以继续骑,除非当地政府主动推出以旧换新补贴或者在使用端出台新的限制政策,否则没人会强制你报废。

当然,这不是说可以一劳永逸地骑旧车,因为各地对旧车的管理规定不太一样。

有的地方还在执行旧的过渡期政策,有的地方已经开始劝阻了,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关注当地的交通部门动向。

北京在2021年10月31日就已经结束了旧车的临时标识过渡期,从那时候起,旧国标车就不能上路了。

上海的策略不一样,从2019年就停止了旧国标车的上牌登记,但对于已经上了牌的旧车,政府在2024年推出了以旧换新补贴政策。

补贴标准是500块钱,这对那些经济条件一般的消费者是很实在的帮助。

第二个常见的问题是,新国标车比旧国标车要贵上几百块钱,值不值得买呢?


这个答案从长期账来看绝对值。

旧国标车的续航一般就30到50公里,新国标车能达到50到70公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实用性提升。

更重要的是电池的寿命,旧车的电池通常两三年就得换,新车的电池能用三到五年,这样算下来光电池的费用就省出不少钱。

而且新车的故障率确实低很多,不用频繁去维修店,这又省了一笔修理费。

再加上新车的防火、防篡改这些安全特性,多花三五百块钱其实是非常划算的投资。

第三个问题大家最关心,那就是商家会不会偷偷卖旧国标车。

老实说,风险太大,根本不划算。

市场监管部门对这块的检查力度在加大,特别是在12月1日这个关键时间点,各地都会集中执法。

一旦被发现销售不符合新国标的车,罚款起步就是几万块,这对普通的电动车小店来说是很沉重的打击。

而且现在的消费者也变聪明了,都知道要查合格证上的国标版本号,要扫描二维码去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cx.cnca.cn)核验CCC认证。

所以商家想蒙混过关也蒙混不了。

正因为这一切,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商家早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看,2025年11月,整个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升级战其实早就见分晓了。

这不是12月1日禁售令才开始的事件,而是一场从2019年就启动的长期演进。

商家不着急,首先是因为库存问题早就解决了,他们不用为大量滞销的旧车发愁。

其次是因为新国标车确实更赚钱,销量也更好,转向新产品线对他们来说是自然而然的抉择。

最后是因为消费者已经认可了新产品,这种认可不是被强制的,而是通过几年的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

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产业升级。

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商家大规模破产,也没有消费者强烈的反抗。

所有人都在有序地向前推进,好像这本来就是一个早就计划好的进程。

商家们早就知道这一天要来,所以他们早就做好了准备,该调整产品线调整,该提升制造标准提升,该拥抱新技术拥抱。

到了禁售令真正到来的时候,他们早就稳稳地站在了新国标这一边。

未来会怎样呢?可以预见的是,经过这一轮标准更新,中国的电动自行车产业会进入一个更加规范、更加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那些坚守新标准、不断创新的企业会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消费者也会享受到更安全、更可靠的产品。

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阵痛,比如库存消化、成本上升这样的问题,但从长期看,这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都是利好。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如果你现在还在骑旧国标车,不妨趁着还有时间,评估一下自己的出行需求。

如果每天都要骑好远的距离,或者已经经历过旧车的各种故障,那么升级到新国标车就很有必要了。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在执行旧车的过渡期政策,或者你的旧车还能继续用,那也不用急。

关键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政策环境来做决定,而不是被禁售令这样的大新闻吓得慌里慌张。

至于那个最后的灵魂拷问,如果让你选,你是为了省几百块钱继续骑着一辆故障频繁、安全隐患多多的旧车,还是多花点钱买个更安全、续航更长、维修成本更低、还能享受新技术的新国标车?

相信每个理性的消费者都能自己算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