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OTA升级次数算是爆发式增长,整年度截至目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OTA召回就已达4047次,影响近4.9亿辆车。你听到这个数字我都被震了一下——大部分都是软件小毛病的修修补补,但这些所谓微小缺陷在智能化、自动驾驶水平提升的今天,变得异常敏感。
我记得一次在修车厂碰到同事,他正调试新款特斯拉的自动泊车功能,我随口问:这个软件是不是一修,车就更聪明一点?他笑:其实不光修聪明,还得保证安全。你说硬件出现问题还能修补,软件出了问题那可是虚虚实实。他的话让我意识到,软件缺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旦出事,影响却比硬件大得多。
这两天特别关注这个OTA召回,因为我发现这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钱袋子。比如去年有辆奇瑞捷豹路虎的SUV,也曾经过OTA修补,问题在于高速路上自动刹车有偏差,几乎让我觉得,软件bug和买菜时掉的零钱一样,似乎常有,但一旦发生点大事,那就真麻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着一条:这次小米汽车的召回,涉及极端场景识别不足(样本有限,估算40%左右的误判概率),不过……这是不是其实很多车都在类似点出问题呢?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软件问题很难100%复现,要怎么证明没有隐瞒呢?你相信厂商在推新软件时会彻底测试吗?这个问题倒让人有点心虚,毕竟,没有人愿意公开说软件不成熟。
对比一下,硬件出现裂缝了,召回也直白:拆开更换就完事。但软件不同,升级后几乎无形无影。很多车企把OTA看成是轻松修复的工具,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场车和软件的逐步磨合。一点点升级,可能带来性能的提升,也可能引发新的bug。你有没有想过,一次软件升级,就像让你的车学会新的技能,但也可能带来一点偏差。这过程省得麻烦,也隐晦,却潜藏风险。
我在想:车内软件更新到底哪些是必须的?前几天朋友车的导航更新,花了我不少时间帮他下载,然后提示需要重启,你可以想象那场画面:当时就跟开了个大差不多,车灯一下暗了,然后又亮了。其实简单,但你知道,后台可能已经调试了数十次,才让重启体验尽量友好。
你们有没有发现,软件缺陷多半是在特殊场景下爆发,比如夜间、恶劣天气、复杂道路……这么说吧,好比我们打游戏,常规都很顺畅,但一遇到坏天气或突发情况,问题就出现。汽车也是如此。那这些场景怎么定义?显然,厂商的测试环境跟实际路况不一样。有时候一场实际测试的代价,可能比十次模拟都贵。
说到这里,我也要更正之前的点:不是每次OTA修补都能100%保证安全。硬件的缺陷一旦修好,风险就能基本排除,但软件的修复更像是一种概率调整。我其实挺怀疑,很多时候厂商只是给软件加点料,让它看起来稳定,但底线还是模糊。尤其是涉及自动驾驶的场景,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这些软件的判断会变得绝对可靠?——这当然是个天方夜谭,但厂家若不愿意承认充满不确定性,就会出现隐瞒或推诿。
我很赞同章弘提到的标准的必要性。汽车的软件升级像手机——要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流程和监管机制。否则,出了事,车主怎么追责?这车的安全责任归谁?这是个没细想过的问题。尤其是在软件多版本交替的时代,谁来证明你推送的软件没有隐藏缺陷?——我觉得,一般企业会用以下两招:一是升级前的充分验证,二是全面测试和用户通知。但实际上,能做到的真的不多。
这里面有个疑问:你觉得,软件升级中那未测试充分的版本到底有多大概率出现bug?我猜或许也就三成左右吧,不够严谨,尤其是没有全场景验证。这就跟家用电器一样,你用了几年,突然某天出现奇怪的故障,绝大多数情况下,硬件没事,软件出了点差错。汽车的软件故障变得更像是随机性操作的结果。
我还在琢磨,能不能做点心算来估算一下:假设一辆中等价位的车,油耗平均百公里8升,电动车算能耗,约为15kWh/百公里,假设每次OTA升级耗时10分钟,能耗其实就是几度电,成本微不足道。但如果每次升级都伴随隐患,久而久之,这样的风险成本其实不像工厂维修的直观成本,更像是潜在的安全隐患。
说到这,我突然觉得:车处理的事情变复杂了,既要考虑硬件安全,也要考虑软件的‘玻璃心’。这些问题不断累积,或许未来的汽车会更像智能手机,越用越多潜在Bug——但真是这样吗?或者,我们还得相信,软件越厉害,安全也会越稳吗?我也没底,毕竟有些问题,只能在实际场景中才能看出真面目。
你觉得,未来汽车的死角会不会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多?那些细微的场景,比如一辆车在色彩灯光不佳的夜里,突然识别出错……只不过题外话了。只是,真的有人会注意到这点细节,去寻找那些看不见的漏洞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