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的汽车圈,真是一天一个样。电车的风暴刮过来,把一众燃油车老炮们吹得东倒西歪,日子过得那叫一个紧巴巴。就连曾经风光无限的东风日产,如今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不得不低下曾经高傲的头颅。
想当年,日产在国内市场那可是横着走的存在。家轿之王轩逸,在2018到2022那几年,几乎就是“国民家轿”的活广告。每个月销量榜单放出来,要是没看到轩逸那超过四万台的数字,大家都会觉得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靠着这款神车,日产在中国市场的基本盘稳如泰山。
更别提那个让无数车迷热血沸腾的“东瀛战神”GTR了。在九十年代的日本房车锦标赛上,这家伙简直就是个BUG,出场29次,拿了29次冠军,逼得赛事组委会最后不得不修改规则来限制它。那时候的日产,技术、销量两手抓,两手都硬,谁见了不喊一声大佬。
可惜,好汉不提当年勇。当新能源的大潮滚滚而来,日产的优势就像沙滩上的城堡,被冲刷得一干二净。眼看着自主品牌一个个靠着电车弯道超车,日产也不是没想过反击,推出了自家最接近新势力打法的新能源车N7。
这台N7一亮相,确实惊艳了不少人。从5月到9月,四个月时间里也卖掉了两万六千多台,8月份甚至还坐上了合资纯电单车月销冠军的宝座。一时间,大家都以为日产要王者归来,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了。可谁能想到,这股势头来得快去得也快,到了9月,销量直接腰斩近四成,只剩下六千多台。
这个成绩,别说跟那些动辄月销几万的爆款电车比,就连自家卖了多年的老天籁(月销三千五百多辆),都没拉开多大差距。这销量跟坐过山车似的,到底咋回事?仔细一扒才发现,日产这头大象想要转身,实在太难了。
首先就是最要命的产能问题。订单倒是接了不少,可车就是造不出来,交付慢得让消费者等到花儿都谢了。一来二去,好多没耐心的潜在车主,扭头就去提了别的现车。这年头选择这么多,谁还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
其次,为了在智能化上不输给对手,N7可以说是疯狂堆料。什么高通骁龙8295P旗舰芯片、自研的NISSANOS系统,甚至还搞出了15.6英寸的4K大屏给用户选装,语音助手里还塞进了DeepSeek大模型。配置是拉满了,可成本也跟着水涨船高,结果就陷入了“卖一台亏一台”的尴尬循环,销量上去了,钱袋子却瘪了。
更要命的是,日产内部的资源分配似乎也出了问题,把大量的产能和营销预算,都倾斜给了另一款插混车型N6,进一步挤占了N7本就紧张的资源。内忧外患之下,日产终于想明白了,光靠自己闭门造车,想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杀出重围,恐怕是没戏了。
老巨头低头,新神仙也愁
燃油车的地盘被电车一点点蚕食,新能源的路又走得磕磕绊绊,唯一的出路,似乎只剩下找个强力外援了。于是,顶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东风日产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如今在智能汽车领域如日中天的华为。
毕竟,华为在智能座舱这块的实力,是整个行业公认的顶级。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和华为乾崑部门达成了合作,推出了搭载鸿蒙智能座舱的新款天籁。一台燃油车,装上了鸿蒙系统,这组合听着就新鲜。日产官方更是将这次合作称作“燃油车智能化的新答案”,内部对它的期望值,甚至超过了自家的插混新车N6,摆明了是想靠它来当燃油车市场的救命稻草。
从实际效果看,这次合作确实给老迈的天籁注入了年轻的灵魂。新车直接用上了和问界同源的鸿蒙系统,配上一块15.6英寸的HUAWEI车载智慧屏,车机体验瞬间从“老年机”升级到了“智能机”。过去燃油车被诟病的车机卡顿、功能单一的问题,一下子就不存在了。
具体来说,这套系统内置了48个鸿蒙原生应用,还能实现华为最擅长的跨设备无缝流转。你在手机上没看完的球赛,一上车就能无缝切换到车机大屏上接着看;手机设好的导航路线,也能自动同步到车上,省去了重新输入的麻烦。这种丝滑流畅的交互,是以前的燃油车主想都不敢想的。
再加上聪明伶俐的语音助手小艺,无论是导航去哪儿还是开关空调,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率都甩了传统车机好几条街。当然,日产的看家本领“大沙发”也没丢,经典的零重力座椅还做了升级,更贴合人体脊椎,副驾更是配齐了通风、加热、按摩、记忆等功能的女王座驾。
抱上了华为这条大腿,日产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因为这位“新神仙”华为,自己也正烦着呢。华为鸿蒙智行靠着一套“智驾+鸿蒙座舱”的组合拳,确实在中国高端车市场打出了名堂,甚至创造了43个月交付百万台车的行业纪录,把BBA都甩在了身后。
但这套打法有个致命弱点——贵。华为的技术好是好,但也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这笔高昂的授权费和技术成本,最终都会摊到车价上,形成所谓的“华为税”。这套逻辑在30万以上的高端市场行得通,因为目标用户愿意为技术和体验支付溢价。可一旦下探到平民市场,问题就来了。
最近华为系试图用一款叫“尚界”的车型,去复制在10-20万主流家轿市场的成功,结果上市10天,销量还不到2000台,可以说是惨淡收场。原因很简单,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贵个三五千都要反复权衡,更别说华为这套技术加上去,车价可能要贵上好几万。技术溢价在大众市场,瞬间就变成了销量的绊脚石。
技术换市场,算盘怎么打
华为面临的“下沉难题”,恰恰解释了东风日产这次合作的“不彻底”。很多人纳闷,为什么新天籁只用了鸿蒙座舱,却没上华为更核心、更具吸引力的高阶智驾系统?难道是日产舍不得花钱吗?
其实,这背后是日产基于现实的精明算计和无奈妥协。高阶智能驾驶对车辆的底层架构要求极高,它需要大算力平台、高带宽通信网络,还需要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一系列高级硬件来配合执行。这些东西,对于从零开始设计的纯电平台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优势。
但天籁毕竟是一台基于传统燃油车平台打造的老车型,它的电子电气架构根本就没考虑过这些。如果硬要把华为那套高阶智驾塞进去,就相当于要给这台车做一次从底盘到电路的“大手术”,整个架构都得推倒重来。这其中涉及的研发成本、时间投入和技术难度,都是天文数字。算下来,那点钱还不如直接去重新开发一台纯电新车来得划算。
相比之下,只改造一个智能座舱,工程量和成本就小多了。只需要增加一个48V轻混系统来保证用电,再加个以太网骨干传输数据,就能让车机体验发生质的飞跃。这笔买卖,既能用最小的代价让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追上来,又不会给企业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绝对是日产在当前困境下能做出的最现实、最划算的选择。
你看,一个想用技术换市场,但成本太高下不去;一个想借技术续命,但平台太老上不来。双方各取所需,达成了一次看似双赢的合作。而汽车圈的另一位王者——比亚迪,则面临着截然相反的困境。
如果说华为的烦恼是“曲高和寡”,那么比亚迪的焦虑就是“薄利多销”。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的财报看着很吓人,营收5600多亿,卖了326万台车,同比增速都非常亮眼,在整个行业里一骑绝尘。但掀开华丽的袍子,底下却有点难看:归母净利润居然下滑了7.5%,扣非净利润更是降了11.7%。
车卖得更多了,赚的钱反而少了,问题出在哪?答案就两个字:内卷。比亚迪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性价比”这把利剑杀出来的,但如今整个市场都在疯狂打价格战,卷到连“性价比战神”自己都扛不住了。数据显示,比亚迪的单车平均售价已经从2022年的17万,跌到了现在的12万出头。营业成本的增幅,已经超过了营收的增幅,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表面上看,比亚迪占据了新能源市场近三成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霸主。但这份霸主地位,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来的。这也导致了它的第二个难题:高端化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看看比亚迪的销量构成,王朝和海洋这两个平民系列,撑起了超过92%的江山。而被寄予厚望的腾势、仰望、方程豹这几个高端品牌,加起来的份额还不到8%。
这些高端品牌,哪个不是拼了命地堆料、砸技术?可结果呢?就连卖得最好的方程豹,也是靠相对亲民的钛3、钛7走量,真正代表品牌高度的豹5、豹8销量平平。曾经赖以成功的低价策略,如今反而成了品牌向上的沉重包袱。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便宜大碗”的比亚迪,想让他们掏更多的钱为“高端比亚迪”买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扭转品牌认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