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在芜湖市委书记面前放话“干不成,跳长江”的尹同跃吗? 1996年,他放弃一汽大众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安徽芜湖,面对一片荒滩和仅有的30万启动资金,开始了奇瑞的创业之路。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冲动的誓言,会引领一家企业走过近30年的风雨历程。
1999年5月18日,奇瑞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 这台发动机的诞生充满了艰辛,工人们在漏雨的工棚里反复测量8万条密封条的公差。 7个月后,第一辆名为“风云”的轿车驶下生产线。 这款车的发动机是福特设计的,车身按照西班牙图纸在大众平台上制作,许多配件直接来自捷达。 尹同跃利用自己在一汽大众的关系,悄悄与供应商谈判,解决了零部件供应问题。
这种“拼凑”模式在当时中国汽车工业薄弱的环境下,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2001年,奇瑞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叙利亚,开启了海外征程。 但真正让奇瑞站稳脚跟的是2003年推出的奇瑞QQ。 这款车长度仅3.65米,排量0.8升,售价约5万元,比同类产品便宜25%。 有趣的是,人们发现QQ与通用计划推出的雪佛兰斯帕克几乎一模一样,连车门都可以互换。
2003年,奇瑞销量比2002年翻倍,QQ成为“国民小车”,最终成就了超过140万辆的销量传奇。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传言奇瑞“搞到了通用图纸”,真相至今无人说清。 那时的中国车市,桑塔纳还卖20多万,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奇瑞QQ的出现,让更多人开上了国产车。
尹同跃的拼劲不是装的。 有次奇瑞在大连开发布会,结束后媒体和经销商坐大巴回酒店,他直接从工厂赶机场,坐最后一班飞机回北京,第二天还有会议。 而且那天他是坐火车到大连的,连休息时间都没有。 这种连轴转的日子,对他来说似乎是常态。
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迎来变局。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低质低价产品在一二线城市卖不动了。 自主车企市场份额从35%跌至27%,55家车企激烈竞争。 奇瑞旗下车型最多时达30多款,但销量主力仍是利润微薄的QQ。 更糟的是,“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说法广为流传。
在芜湖总部会议室,尹同跃写下一段话:“从芜湖到合肥,坐奇瑞和坐宝马一样能到,但心里的感受不一样,别人看你的眼光也不一样。 ”他意识到品牌溢价的重要性,决定转型做“有金币的奇瑞”。 2010年,奇瑞开始“壮士断腕”的战略转型,尹同跃提出:“宁可销量跌出前十,也要完成转型。 ”
转型动作实在:从福特挖来技术骨干陈安宁担任研究总院院长;品牌分层管理,捷豹路虎走高端,观致做中高端,奇瑞守中低端;生产模式变革,让10个人专心做1个油箱,提升质量。 代价不小,2013年奇瑞跌出自主销量前十,2019年累计负债超700亿元,直到2022年才重回前十。
但转型也有意外收获。 奇瑞在海外市场深度融合,比如在巴西专门设计FlexFuel发动机,适应本地路况和油品。 2015年,巴西分公司本地员工占比超70%。 2024年,奇瑞海外销量超114万辆,同比增长21.4%,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新能源时代到来,奇瑞面临新挑战。 尹同跃曾自嘲:“奇瑞在新能源领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024年,奇瑞销售新能源汽车58万辆,同比增长232.7%,但相比头部企业仍有差距。 为加速转型,尹同跃开始第三次豪赌:与华为合作打造智界品牌。
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智界S7先被指“一碗水端不平”,上市后遇交付问题;智界R7月销曾近1.6万辆,超特斯拉Model Y,但今年4月跌至5092辆。 面对挫折,尹同跃放低姿态。 2025年5月,他在公开场合说:“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就遇到挫折。 ”8月,他飞深圳与华为签“战略合作2.0协议”,强调“智界是奇瑞第一优先项目”。
资源向智界倾斜:取消星纪元系列;智界成为奇瑞唯一独立运营高端品牌;研发团队扩至5000人,计划三年投超百亿;重构供应链,要求“智界质量高于BBA”。 但风险不小,MPV市场本身小,理想Mega、丰田Alphard已占份额,鸿蒙智行合作的“五界”中,仅问界算成功。
奇瑞的上市路堪称马拉松。 2004年首次启动IPO,先后因股权纠纷、金融危机、股东人数超限等障碍,6次冲击未果。 转机在2024年,混改成功,芜湖国资持股21%。 同年,奇瑞营收破48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37.2%,全球销量达229.5万辆。
2025年2月,奇瑞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9月25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涨11%,市值突破1900亿港元。 尹同跃表示,募资将用于新能源研发、品牌升级和全球化布局。 从荒滩工棚到港交所舞台,奇瑞走了近30年。
尹同跃的三次豪赌,每次都是跟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节奏走:仿制求生存、转型提质量、合作拼新能源。 他把精力都转移到奇瑞身上,企业壮大,自己从“外企技术员”变成“白发老汉”。 汽车行业是场马拉松,价格战、口水战终会过去,敢赌、能熬、守住根本的企业才能留下来。
补充图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