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汽车论坛上,一汽研发总院副院长赵慧超的发言引发行业震动 —— 他公开呼吁 “油电税收平权”,建议按整备质量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新能源汽车征收消费税。这一观点与此前广汽集团曾庆洪的提议不谋而合,却被质疑是 “新能源落后者的反击”,背后折射出传统车企与新能源头部玩家的利益博弈。
一、“油电同税” 争议点:按车重征税,瞄准新能源 “软肋”?
当前国内汽车税收体系中,燃油车需按排量缴纳消费税(如 1.5L 车型税率 3%,2.0L 车型 5%),而新能源汽车(纯电、插混)免征消费税,这被认为是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 的重要政策红利之一。
两位高管的提议直指这一差异:
按整备质量征税:赵慧超认为 “易于实施”,可实现 “油电同权”。数据显示,同级别新能源汽车普遍比燃油车重 —— 以 4.8 米级 SUV 为例,比亚迪宋 L EV 整备质量 2.2 吨,一汽奔腾 T99 仅 1.75 吨,若按重量梯度征税,新能源汽车税负将显著上升。
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征税:虽更符合环保逻辑,但 “计算复杂、实施困难”,被业内视为 “理想但难落地” 的方案。
公开资料显示,提出 “油电同税” 的一汽与广汽,在新能源赛道表现相对滞后:
一汽:新能源产品矩阵薄弱,奔腾等自主品牌电动车销量低迷,2025 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不足 8%,远低于行业平均的 50%。
广汽:曾靠埃安品牌跻身新能源前列,但 2025 年增速放缓,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 12%,在比亚迪、理想等品牌挤压下,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反观头部新能源企业,比亚迪上半年销量 214.6 万辆(同比增 33%),理想单月销量突破 4 万辆,均依托政策红利与技术优势快速扩张。在此背景下,“油电同税” 提议被质疑是 “用规则限制对手”—— 若新能源汽车税负增加,部分价格敏感型用户可能回流燃油车,而这正是一汽、广汽的传统优势领域。
反对者认为,这一提议与国内新能源发展大方向相悖:
政策初衷:新能源汽车免征消费税,本质是通过政策杠杆推动产业升级,摆脱对化石能源与燃油车技术的依赖。目前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电池、电机、智驾)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此时加税可能削弱优势。
消费者成本:若按车重征税,一辆 2.2 吨的纯电车税负可能比 1.75 吨的燃油车高 30% 以上,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在汽车进入 “家庭必需品” 的当下,增加税负与 “降低消费成本” 的趋势不符。
技术导向偏差:按车重征税可能抑制新能源汽车发展 —— 电池重量是电动车增重的主因,若为避税过度轻量化,可能牺牲续航与安全,与 “技术升级” 目标冲突。
事实上,新能源与燃油车的税收平衡需兼顾公平与发展: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提升,政策逐步退坡是规律,但需 “渐进式调整”,而非突然加税;
传统车企更应聚焦技术补课 —— 比亚迪靠 DM-i 混动、理想靠增程技术打开市场,证明 “产品力才是核心”,而非依赖规则调整。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当一个行业的领先者靠技术与市场说话时,落后者与其纠结规则,不如加速转型 —— 毕竟,消费者最终为产品价值买单,而非税收政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