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总有一种声音,在派对最嗨的时候,悄悄凑到你耳边说,哥们,该撤了,一会儿警察要来查场子了。最近这股风就吹到了比亚迪头上,说啥的都有,最主流的论调是:比亚迪的红利期,只剩三年。听起来特别像那么回事儿,精确到年,充满了运筹帷幄的宿命感,仿佛说这话的人手里攥着一本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商业杂志。
但魔幻的地方就在这里,当所有人都在讨论曲终人散的时候,总有人会去后厨看看,发现食材都还没上齐。我翻了三张表,一些枯燥但诚实的数字,然后我得出了一个很不合群的结论:别说三年,这牌桌上的硬菜,可能才刚开始上。所谓的红利将尽,可能只是上半场的哨声,下半场,才是真正的血肉模糊。
我们先来看第一张表,销量表,或者说,叫“市场渗透率”这张牌。
很多人看到比亚迪在国内市场嘎嘎乱杀,市场份额跟坐了火箭一样,就觉得到顶了,天花板了。但他们忘了,或者说故意忘了,地球是个球体。2025年前三季度,比亚迪干了326万辆,其中海外销量跟打了鸡血一样,暴涨132%。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国内这个修罗场卷出来的屠龙术,拿到新手村去,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更关键的数字是全球新能源渗透率,42%。这个数字很微妙。它是一个信号,一个走到半山腰的信号。所有颠覆性的技术产品,都有一个叫“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的玩意儿。其中最关键的拐点,不是从0到1,而是跨越“早期大众”和“后期大众”之间的鸿沟,这个拐点通常在50%左右。想想智能手机,在渗透率突破50%之后,诺基亚和摩托罗拉是怎么瞬间崩塌的?那才叫真正的摧枯拉朽。现在42%,意味着我们离那个“临界点”还差一口气。这口气,就是至少1.4倍的增长空间。说白了,现在不是终局,而是决战前的集结号。那些喊着“红利将尽”的人,相当于在队伍刚到半山腰的时候,就嚷嚷着要下山吃饭了,你说逗不逗。
然后是第二张表,成本表,这张表最性感,也最血腥。
商业竞争,尤其是制造业的竞争,到最后比的都是一件事:谁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不差、甚至更好的东西。谁能做到,谁就是规则本身。比亚迪的成本控制,已经不是优势了,那是一把插在所有对手胸口上的刀。
这把刀有两个刃。第一个刃,叫刀片电池。这玩意儿名字起得好,又长又薄,但它真正的威力在于成本。Pack成本直接干掉30%,一度电的成本被压到了恐怖的0.42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友商还在为电池成本高企而彻夜难眠、盘算着怎么从内饰、从座椅、从看不见的地方抠成本的时候,比亚迪直接在动力核心上给你打了个骨折。
第二个刃,叫一体化压铸。这个词听着很高科技,但本质上就是个极其粗暴的逻辑:把原来需要70多个零件焊接起来的玩意儿,用一个巨大的模具,“duang”一下,变成一个零件。简单,高效,省钱。
这两个刃组合在一起,结果就是比亚迪的单车毛利,1.96万。这个数字甚至比天天标榜自己科技公司、利润高到没朋友的特斯拉,还要高出0.15万。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这说明比亚迪根本还没发力,它手里还攥着一大把王炸。它完全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降价8%,而现金流毫发无伤。这在“你死我活”的汽车市场,是什么概念?这就是一个壮汉,对一群瘦子说:我还能再让你一条腿。这已经不是竞争了,这是屠杀。
接着看第三张表,现金表,这张表决定了比亚迪能在这条血路上走多远。
很多人觉得公司有钱就是为了财报好看,为了让老板买游艇。朋友们,格局小了。在重资产、高研发的制造业里,现金就是弹药,就是命。比亚迪手里攥着多少现金?1561亿。这是个什么概念?这笔钱,足够它支付未来两年的所有研发开销,外加未来三年的所有资本开支。翻译成人话就是:就算比亚迪从明天开始,一分钱不赚,它也能保持现有的技术迭代速度和产能扩张节奏,活蹦乱跳地再打五年。
而它的对手们呢?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你看,战争打到最后,打的都是后勤。
钱多,只是让你有资格留在牌桌上。怎么赢,还得看你怎么花钱。比亚迪的研发费率是5.6%,这个数字单独看没感觉,我们对比一下,丰田,那个曾经的全球霸主,是多少?3.8%。比亚迪高出了整整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丰田还在研究怎么把油省到极致的时候,比亚迪正在用真金白银,给自己挖一条全世界最深的技术护城河。电动化的上半场,大家比三电;智能化的下半场,大家比芯片、比算法、比生态。而这一切,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天文数字般的研发投入。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才能在技术路线上,敢于下重注,不怕走错路。
当然,吹了半天牛逼,我们也不能无视风险。商业世界没有一帆风顺,只有九死一生。
风险这堵墙,明晃晃地也摆在那里。比如欧盟那个反补贴调查,风声鹤唳,说最高要加38%的关税。这刀砍下来疼不疼?肯定疼,算一下,一辆出口的车可能要少赚2600块。再比如上游的碳酸锂,这玩意儿跟坐过山车一样,价格要是再抽风冲回40万一吨,单车成本立马增加3200块。还有国内市场,已经不是红海了,是血海。所有人都杀红了眼,价格战打得底裤都不要了,这会不会挤压比亚迪的利润?当然会,挤掉3个点的毛利都是有可能的。
但你看,这就是大玩家和小玩家的区别。小玩家遇到任何一个风险,可能就直接资金链断裂,原地去世。而对于比亚迪这样的体量,这些风险更像是成长路上的“压力测试”。关税来了,我有成本优势可以对冲;原材料涨了,我是最大采购方,我有议价权;国内卷不动了,我还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风险,能让它受伤,但杀不死它。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这句话在商业里尤其正确。
所以,最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不负责任的估值沙盘推演。
假设到2026年,全球新能源市场继续扩张,比亚迪凭借它的屠夫刀法,能稳稳地拿下680万辆的年销量。再假设,价格战打得昏天黑地,单车净利润被压缩到1.1万。那么,680万乘以1.1万,等于多少?一个大概750亿的年净利润。对于这样一家有技术壁垒、有规模效应、还在持续增长的制造业龙头,市场给个18倍的市盈率(PE)过分吗?一点也不。750亿乘以18,就是1.35万亿的市值。
对比今天它7800亿左右的市值,还有多大的空间?73%。分摊到三年里,年化回报率大概是20%。
朋友们,看懂了吗?当市场在用情绪和短视的眼光,去给一个巨头宣判死缓的时候,真正决定它生死的,是这些冰冷、枯燥但坚硬的数字。只要新能源渗透率还没到50%的终极拐点,只要成本屠刀还握在自己手里,只要研发的弹药库还是满的,比亚迪就依然是牌桌上最让人忌惮的那个角色。
所谓红利期只剩三年,不过是说给那些只想赚快钱的投机者听的。对于真正的玩家而言,这或许只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用刀片去重塑整个汽车工业格局的时代的开始。这把刀,依旧锋利得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