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同调任一重
曹东杰平调东风本田
严壮立辞职
极越系高管空降广汽
……
最近,东风和广汽的人事地震跟下饺子似的,把朋友圈炸得人仰马翻,各种小道消息和内幕分析齐飞,互联网侦探的推理版本已经更新到“国企要变成新势力了”。
资深牛马都知道,每一次人事变动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背后藏着车企最真实的焦虑和盘算,如果再加上“国企”这个前缀,那水可就深了,每朵浪花都可能是战略转向。
燃油车时代,国有车企的人才体系就像一个巨大的内部循环旋转门,上层牛马在集团总部、合资公司、自主品牌之间反复横跳,美其名曰“板块轮动”。
履历光鲜,前途无量,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这套玩法的底层逻辑是:汽车行业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不管拧螺丝、管经销商还是做广告,本质都是围绕“硬件制造”和“4S店体系”这两个磨盘转。
一位在东风日产证明过自己的高管,同样有能力去领导神龙汽车或自主品牌。
但我们看最近这一系列调整。
张祖同调任非汽车行业: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体系内上升通道的收窄,当汽车行业自身面临剧烈变革,需要大量具备新技能的领导者时,留给传统背景干部的核心岗位自然会减少。
曹东杰平调东风本田:让一位在自主品牌有过历练的老将,回归到他最熟悉的合资板块,战略意图非常清晰——人尽其才,各归其位,稳固东风的“基本盘”。
敖志一和殷爽空降广汽:他俩并非传统的汽车营销体系出身,思维模式是互联网打法,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社群为阵地。在过去讲究“论资排辈”的体系内,这是难以想象的,这说明在严峻的业绩压力面前,年龄和资历的重要性正让位于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实战能力,“文凭”限制突然就被打破了。
以防有人不了解,东风和广汽祖上是阔过的,东本、广本、东风日产、广汽丰田都曾是“利润奶牛”,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年代,日方提供成熟的车型平台和技术,中方负责生产和销售,凭借“工匠精神”、“省油耐用”等深入人心的标签,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享受着远超产品成本的品牌溢价,一台凯美瑞或雅阁的单车利润,一度是同价位国产车的数倍。
这是极轻资产的强势“躺赚”模式,“加价提车”是最赤裸裸的体现,它意味着产品极度供不应求,车企和经销商牢牢掌握着定价权,用户几乎没有议价空间。
这种强势,养活了一大批盆满钵满的经销商集团,也让车企在制定销售政策时底气十足。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一顿组合拳,日系车哗哗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省油、耐用、保值”三大神话被打成了筛子。
谈省油? 在比亚迪DM-i、长城Hi4等插混技术将馈电油耗干到4-5L,并且纯电模式下每公里成本低至几分钱时,日系引以为傲的“双擎”混动那百公里省下的1-2L油,经济账已经毫无吸引力。
谈耐用? 当大家的核心从三大件变成“三电”和“智能件”,并且国产品牌普遍祭出“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的大杀器时,日系车那点机械素质的优势,用户已经感知不强。
谈保值? 在一个智能汽车功能迭代比手机还快的时代,去年买的顶配,今年一看,连人家丐版都不如,日系车二手残值率快速下滑,最后的护城河也随之干涸。
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利润光速萎缩,跟着,财报不好看、股价往下掉、想搞研发没钱、想打价格战没底气......曾经膘肥体壮的“奶牛”,如今瘦得皮包骨。
合资“失血”,自主品牌也因为找不到品牌定位和用户认知而“缺氧”。
岚图、猛士、昊铂、传祺,这些被集团捧在手心里的“天选之子”,一出生就被扔进了规则完全不同的黑暗森林,集体陷入了品牌人格的模糊。
向上,有新势力的品牌壁垒:“蔚小理”们用几年时间,通过极致的用户运营和清晰的品牌人设(蔚来的服务、理想的家庭、小鹏的智能),已经成功占领了30万以上高端市场用户的心智,你再想挤进去,人家当你是杂牌。
向下,有“价格屠夫”的成本绞杀:比亚迪凭借“技术护城河”和恐怖的垂直整合能力,在10-20万的主流市场攻城略地,你跟它拼成本等于自杀。
同级,有“华为系”的技术光环:问界、智界等品牌,凭借华为强大的技术光环和渠道能力,正在快速收割市场。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选之子”显得“高不成,低不就”,既缺乏新势力那样颠覆性的用户体验,也缺乏比亚迪那样碾压性的成本优势。它们努力地堆砌配置、宣传技术,却发现自己始终无法在用户心中形成清晰而独特的品牌标签。
当合资利润没了,自主增长又跟不上时,除了上ICU搞休克疗法,别无选择。
东风和广汽最近一系列人事地震的内因,正在于此。
出门在外,面子是自己给的。面对同样的病症,两家大厂开出了截然不同的药方。
东风系是“内部改良,刮骨疗毒”。
让曹东杰回归东风本田,是显而易见的“止血”操作。这位在体系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将,最懂合资体系的运作逻辑,让他回去,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在下行周期里拧紧每一颗螺丝、堵住每一个出血口,稳住最后的“基本盘”。
而提拔少壮派万良渝去搞猛士,则是在体系内挖掘新牛马,去冲一冲新业务。
东风系这套打法的优势是稳、风险低,不会有太大的文化冲突。但缺点也同样明显:在自己的澡盆里扑腾,也许能洗干净,但永远学不会冲浪。在市场风向一天一变的今天,这种渐进式改良可能还没等病好,人已经没了。
广汽系的药方就生猛得多,“外部引援,换脑手术”。
人家不装了,摊牌了,得请外援。
“空降”极越系高管,这操作在过去循规蹈矩的国企里简直是石破天惊,尤其是年仅36岁的殷爽直接操盘昊铂营销,在过去那个“没吃过二十年猪肉,就没资格谈猪怎么跑”的体系里,根本无法想象。
广汽买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一整套全新的“操作系统”——搞用户增长、玩社群裂变、做数据闭环的“操作系统”。
这与传统车企那套砸广告、铺渠道、搞经销商大会的打法,完全是两个次元的物种。
广汽这套打法的目的非常露骨:它承认内部的新陈代谢已经跟不上市场的迭代速度,靠自己人研究怎么玩转抖音小红书、怎么跟用户做朋友,远水解不了近渴,必须直接把“外来的野和尚”请进来,念一段全新的经。
风险自然也极高。互联网那套“唯快不破”的文化,和国企这套“流程至上”的体系,天生八字不合。
一边是习惯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错了就改”的互联网人,恨不得今天开会、明天上线、后天看数据;
另一边是习惯了“层层审批,部门协同,风险规避”的国企人,一个项目从立项到执行,可能需要盖几十个章。
想象这个画面:
互联网团队想搞一个用户裂变活动,他们的逻辑是“先花5万块预算上线一个MVP(最小可行性产品)版本,看看数据反馈,如果不行,下周马上换”。
这个方案到了国企的流程里,会变成什么?
首先,预算审批: 5万块的预算需要经过市场部、财务部、分管领导甚至集团总部的层层审批,这个流程可能就要走一个月。
其次,风险评估: 法务部会介入,评估活动规则是否合规;品牌部会介入,评估活动会不会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最后,跨部门协同: 需要IT部排期开发,需要销售部配合门店执行,需要公关部准备舆情预案,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开会、发邮件、走OA流程。
一套流程走完,两个月过去了,互联网团队早已试了八个版本的方案,而国企的第一个方案还没上线。互联网人看到的是“效率低下,错失良机”,国企人看到的是“流程严谨,规避风险”。
双方都觉得自己有道理。
这不仅仅是工作习惯的冲突,更是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的冲突,新设立的“品牌营销官”,能否拿到足够的授权和预算?“空降”的团队,能否调动得了研发、生产这些传统强势部门的资源?这些都将是广汽这场换脑手术的并发症。
最坏的情况是,新旧体系的冲突导致内部决策瘫痪,组织陷入混乱,错过了市场机会,变革非但没有带来新生,反而加速了衰亡。
手术刀已经划下,但病人会不会因为严重的排异反应而休克,谁也说不准。
Ps:在这篇稿子发出的前两天,岚图汽车也对人事进行了重新调整,让CEO卢放同时兼任董事长,相当于“帅印与相印一肩挑”,对比曹东杰回归东风本田、让万良渝去搞猛士,岚图下药更狠。
法定代表人、董事长、CEO,三个最有分量的Title,全部集中于卢放一人之身;同时,董事会大换血,旧人退,新人进。
在国企的语境里,这不是人事任命,而是“交出兵权”,决策链路被压缩到了极致:以前CEO提出一个方案,可能需要经过董事长点头、董事会审批、再报备集团,流程冗长;现在,卢放可以自己跟自己开会,自己批准自己的方案。
岚图从“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一步跨进了“超级CEO”模式。
为什么东风敢下这个注?关键在于卢放的特殊性。
他不是从集团空降下来“镀金”的,也不是从合资板块平调过来“养老”的,他是从岚图还叫“H事业部”的时候就从零开始带队的。这几年来,岚图踩过的坑、打过的仗、流过的血,卢放都在第一线。
今年1-8月,岚图交付8万多辆新车,同比增长92%,在新能源这个的赛道上,岚图活下来了,而且活得还不错。
重点是,岚图的亏损正在极速收窄,从2023年净亏损14.72亿元,到2024年净亏损大幅缩减至1800万元,离全年盈利就差临门一脚(其实岚图去年第四季度甚至已经实现了单季盈利)。
对于东风集团来说,在卢放的带领下岚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恰逢马上要去港股敲钟的关键节点,不如就让所有大权集于一身,向资本市场塑造清晰、强大、权责统一的“核心”,来强化岚图的未来价值。
翻译成现实语境,就是“当投资人问起谁为岚图的未来负责时,答案是卢放”,这能大大增强外界对岚图战略稳定性和执行效率的信心。
广汽的赌注是“时间”,用巨大的文化冲突和组织阵痛去赌追上风口的可能性;而东风的赌注是“信任”,把筹码压在自己体系内生长出来的将领身上。
两条路,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生死之别。
江湖车评:
这场从“内部提拔”到“外部空降”的人事剧变,本质是新一轮洗牌的开始,它宣告了那个单凭经验和资历就能在体系内平步青云的时代,正缓缓落幕。
健身是男人最好的医美,变革也是企业最疼的整形。
对于那些身处其中的传统汽车人来说,一个更开放、也更残酷的时代来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