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大伙儿在看车或者跟朋友聊车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挺普遍的现象。
就是以前我们总觉得是奔驰这种豪华车上才有的“怀挡”,也就是那个安在方向盘后边,像雨刮器拨杆一样的小东西,现在好像一下子成了很多新车,尤其是新能源电车上的标准配置了。
这可不是凭感觉说的,有数据统计,就在2024年,咱们国家新上市的乘用车里头,用怀挡的车型比例已经超过了六成,达到了惊人的62%。
这个变化来得又快又猛,让很多人都有点好奇,甚至有点疑惑。
有人觉得这设计挺高级,用起来也方便,但也有不少老司机觉得用不惯,总觉得没有中间那个大大的挡把来得踏实,甚至会担心开车的时候会不会不小心碰错了。
那么,这股“怀挡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
这么多新车都开始用它,对我们普通开车的人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背后的门道,咱们今天得好好说道说道。
要想弄明白怀挡为什么现在这么火,咱们得先把时间的指针往回拨一拨,看看它的来历。
其实,怀挡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新鲜发明,它的历史比我们很多人想的都要长。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
那时候的美国汽车文化,跟咱们现在不一样,他们特别讲究车内空间的宽敞,尤其喜欢前排能坐下三个人,就像家里的大沙发一样。
可是,一个粗大的换挡杆杵在驾驶座和副驾驶座中间,不就占了个位置嘛。
于是,美国通用汽车旗下的一个品牌,在1938年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换挡杆从地上“搬家”到了方向盘的后方。
因为换挡的时候,驾驶员的手势就像是把挡杆往自己怀里拨,所以大家就给它起了个特别形象的名字——“怀挡”。
这么一改,前排中间的地板一下子就平坦了,空间豁然开朗,完美地满足了当时美国人对“大空间”的追求。
不过,那个年代的怀挡是纯粹的机械结构,通过一堆复杂的拉杆和钢索连接到变速箱,结构复杂,维护起来也费劲。
真正让怀挡变得高级起来,并且和“豪华”挂上钩的,还得是德国的奔驰。
奔驰非常看重美国市场,同时在设计上又特别追求一种简洁和优雅的格调。
他们发现,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换挡已经不需要那么复杂的机械连接了,一个电信号就能解决问题。
于是,奔驰率先推出了电子怀挡,把那个笨重的机械杆,变成了一个小巧精致的电子拨杆。
操作逻辑也设计得极其简单明了:往下轻轻一拨是D挡前进,往上轻轻一抬是R挡倒车,再按一下侧面的按钮就是P挡停车。
这套操作不仅看起来非常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把中控台最核心的那块区域给彻底解放了出来。
设计师可以在这里从容地布置储物格、杯架,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放,营造出一种非常开阔、简洁的豪华感。
从那以后,怀挡就成了奔驰的一个标志性设计,也让很多人心里种下了一个印象:用怀挡的车,就是高级车。
当然,因为这套电子系统在早期需要重新设计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成本比较高,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只是少数高端车的专属配置。
那么,为什么这个曾经属于豪华车的配置,到了今天,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时代,突然就普及开来了呢?
这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浪潮。
2012年,特斯拉发布了它的第一款量产车Model S,就直接采用了和奔驰一样的电子怀挡。
这一举动,一下子就把怀挡这个概念从豪华车的神坛上拉了下来,带到了普通消费者的面前。
而特斯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奔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怀挡和电动车的技术特性简直是天作之合。
我们得明白,燃油车和电动车在结构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燃油车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机械变速箱,换挡的过程是实打实的齿轮在里头啮合、分离,所以需要一个能传递力量的挡把。
但电动车就简单多了,它的动力来源是电机,所谓的“换挡”,本质上就是给电机一个电信号,告诉它是正着转(前进)还是反着转(倒车),或者不转(停车)。
这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复杂的机械传动过程。
既然如此,那个传统的大“鸡腿”挡把在电动车上就显得有点多余和笨重了。
相比之下,用一个成本不高、结构简单的小小怀挡拨杆,既能完成换挡功能,又能瞬间提升车内的科技感和空间利用率,这对于追求创新和效率的电动车企来说,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特别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更是把怀挡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车内空间的大小、储物能力的强弱以及智能化的体验,有着全球范围内都属最高的要求。
车企们敏锐地发现,一旦用了怀挡,把中控台那块“黄金地段”腾出来,就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比如,可以并排安放两个大尺寸的手机无线充电面板,旁边再设计几个能稳稳放下各种奶茶、咖啡杯的大杯架,下面还能再掏出一个巨大的储物空间,女士的手提包、男士的公文包都能轻松放进去。
这种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大彩电、大沙发、大冰箱”式的舒适座舱体验,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怀挡释放了中央通道空间的基础之上的。
所以我们看到,从新势力到传统大厂,几乎所有主流的国产品牌都纷纷选择了怀挡。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模仿或跟风,而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汽车设计理念的一次必然进化和集体选择。
当然了,说了这么多好处,很多人心里那个最大的疑问还是没有解开:这东西就在方向盘后面,我开车打方向的时候,手忙脚乱的,万一不小心碰到了怎么办?
要是在高速上开着车,一不留神给挂进了倒挡或者停车挡,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这种担心非常正常,也是人之常情。
但实际上,汽车工程师们在设计这套系统的时候,早就把这些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考虑得明明白白,并且设置了层层保险。
首先,现在的汽车都非常智能,它的行车电脑里有一套极其严格的“防呆”逻辑程序。
这个程序就像一个时刻盯着你的安全员。
当你的车速超过一个很低的数值,比如说每小时5到10公里以上时,这套系统就会自动锁定挡位。
这时候,你就算故意去拨那个怀挡杆,甚至不小心把它碰断了,行车电脑都会判定这是一个无效的、错误的指令,然后直接忽略掉,车辆会继续保持在当前的前进挡位上行驶,什么都不会发生。
它从根本上杜绝了在高速行驶中误挂入倒挡或停车挡的危险。
其次,除了电脑的逻辑锁定,还有一步操作上的硬性要求,那就是“多重确认”。
你想从前进挡换到倒车挡?
可以,但前提是你必须先把车速降到几乎为零的状态,同时你的脚还必须踩在刹车踏板上。
想挂入P挡停车?
那就更严格了,车辆必须完全静止,并且刹车也得踩住。
这些强制性的步骤,就是为了防止你在无意识状态下的误触,确保每一次换挡都是你清醒、主动的选择。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电子怀挡传递的是电子信号,而不是直接的机械力。
这个信号在被电脑接收后,并不会马上执行,系统还会综合分析来自全车多个传感器的数据,比如当前的车速、刹车踩没踩、车门关没关好等等。
只有当所有的条件都符合安全换挡的标准时,换挡指令才会被最终执行。
这套电子化的校验和冗余设计,可以说比传统的机械挡把还要安全。
因为机械挡把在极端情况下,还存在着被外力强行挂错挡位的微小可能,而电子怀挡则完全杜绝了这种“大力出奇迹”的风险。
所以,关于安全性的问题,大家真的可以把心放进肚子里。
总而言之,任何一个设计的流行,背后一定有它成立的道理。
怀挡之所以能从少数豪华车的点缀,变成今天大多数新能源车的标配,并不是偶然的。
它在美观、便捷、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都恰好与新能源汽车的特性和我们今天消费者的需求高度契合。
当然,一种设计好不好用,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使用习惯,就像有的人喜欢睡软床,有的人偏爱硬板床一样。
但从整个汽车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怀挡的普及,无疑是技术进步和市场选择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合理结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