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这么一件事儿,让不少车主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说的是有位朋友,家里有两台车,一台是花了35万多买的新能源车,具体是哪个牌子,咱们心里都有数;另一台是家里人开的,一台落地快一百万的奔驰S级轿车。
到了年底给车续保险的时候,怪事儿就来了。
他拿着两张保单,人都看懵了:那台35万多的车,一年的保费要8000多块钱;而那台近百万的奔驰,保费也差不多是8000多,俩车就差了几百块钱。
这一下子就颠覆了很多人的常识。
大伙儿普遍的认知里,不都是车越贵,保险就越贵吗?
毕竟零件贵、维修也贵。
可现在怎么反过来了,30多万的车,竟然要交跟百万豪车一个级别的保费?
这感觉,就像你住着一个普通的小区,结果物业公司跑来跟你说,你的物业费得参照市中心最贵的豪宅来收,让你也体验一把“尊贵”的感觉,这换谁谁心里能舒坦?
这件事在网上一说,马上就引起了热议。
很多人都想不通,这到底是为什么?
难道是保险公司看人下菜碟,觉得开这车的人好“欺负”?
还是说这车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藏费用”?
其实,这背后还真不是简单的“智商税”或者“韭菜税”就能概括的,它牵扯到保险公司一套非常复杂的定价逻辑,也反映出不同汽车品牌在造车理念上的巨大差异。
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把这事儿给说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保险公司是怎么算保费的。
他们可不是简单地看看你的车多少钱,然后随便给个价。
保险公司里养着一大批非常聪明的精算师,他们天天研究的就是一件事:风险。
你交的每一分保费,都是他们根据你这台车,在未来一年里出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出了事故以后他们大概要赔多少钱,这两项综合算出来的。
这个计算过程很复杂,但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决定了你保费的高低。
第一个关键因素,叫“零整比”。
这个词听着专业,其实意思很简单。
就是把一台车所有的零件都拆下来,按照官方的售价一个个卖,把所有零件的价格加起来,再用这个总价除以原来整车的价格,得出来的一个倍数。
这个倍数越高,就说明这台车的零件越贵,修起来也就越贵。
打个比方,同样是30万的车,A车的零`整比是300%,B车是800%。
那如果不小心追尾,撞坏了保险杠和尾灯,A车可能修一下花一万,B车可能就得花两三万。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修B车的成本远远高于A车,那B车的保费自然就要定得高一些,不然他们就得亏本。
我们现在回头看那台35万保费8000多的车,它恰恰就是“高零整比”的一个典型。
这个品牌的车,为了追求生产效率和车身强度,用了一种叫“一体化压铸”的技术。
简单说,就是把原来需要用几百个小零件焊接起来的车身部分,现在用一个巨大的模具,一次性压铸成一个大件。
这技术听着很先进,造车的时候是省事了,但对于修车来说,简直就是个灾难。
以前,要是车屁股哪个角撞了一下,可能钣金师傅敲一敲、喷个漆,几千块钱就搞定了。
现在因为是一整个大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损伤,对不起,没办法局部修复,只能把整个后车身切割下来,换个新的上去。
这一套操作下来,维修费动辄就是好几万,甚至十几万。
保险公司赔了几次这样的案子,心都在滴血,他们能不害怕吗?
所以,为了控制风险,他们只能把这种潜在的高昂维修成本,提前算进保费里,让所有开这款车的车主一起来分摊。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出险率”。
说完了车本身,就得说说开车的人了。
保险公司会用大数据分析,看开某一种特定车型的,都是个什么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平均事故率高不高。
有些车型,因为它的性能特别强劲,加速特别快,或者外形特别新潮,就容易吸引到一些比较年轻、喜欢追求刺激的驾驶者。
这部分人里,有一部分可能驾驶经验不太足,开车风格又比较激进,喜欢在马路上“秀操作”,那出事故的概率自然就比那些开着家用车、四平八稳的司机要高得多。
保险公司的数据库里,记录着全国每一种车型的事故数据。
当数据显示,某款车的事故发生次数和平均理赔金额,都明显高于其他同价位的车时,系统就会自动把这款车归为“高风险车型”,然后给它的基础保费往上调一大截。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原文里提到的,感觉像是所有车主在为那些开车不守规矩的人“买单”。
哪怕你是一个开车非常小心,十年都没出过一次险的模范司机,但只要你开的是这款被大数据标记为“高风险”的车,你的保费也得跟着涨。
这听起来很不公平,但这就是保险行业基于统计概率的运作方式,他们看的是整个群体的风险,而不是你个人的表现。
聊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那个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为什么一台60多万的国产车问界M9,保费反而只要6000多块?
这背后,恰恰体现了我们中国汽车品牌,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思路上的进步。
像华为深度参与的问界,还有比亚迪这些国产品牌,它们在设计车的时候,就已经把“维修的方便性和经济性”考虑进去了。
它们可能不会像某些品牌那样追求一些颠覆性但维修成本极高的技术,而是更愿意采用模块化的设计。
也就是说,车子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哪里坏了,就换哪个模块,方便快捷,成本也低。
这种从用户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出发的造车理念,直接就降低了车辆的平均维修成本,保险公司一看,修这车便宜,那保费自然也就下来了。
除此之外,国产品牌在本土的供应链和售后服务网络上,也有着天然的优势。
零部件供应充足,价格相对透明,维修网点也多。
这都让整个维修过程的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所以,我们看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保费高低的问题,它深层次地反映了不同车企的经营哲学。
一个是追求技术上的极致和颠覆,但把高昂的后期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另一个则是更接地气,在保证产品力的同时,努力为用户省去后顾之忧。
所以说,35万的车交出百万级的保费,这事儿虽然听着离谱,但它并不是一个凭空的“税”,而是由高昂的维修成本和高风险的群体画像这两个实实在在的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市场结果。
这也给我们所有消费者提了个醒,现在买车,不能只盯着价格、外观和百公里加速这些表面功夫了,更要算一算这台车买回来以后,长期的持有成本,包括保险、保养、维修,这笔账同样重要。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愿意在看不见的地方为用户着想,努力降低用户后期成本的中国品牌,确实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