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如何炼成“生产巨头”?这家公司凭借什么秘诀在国内外市场风生水起?或许从它遍布全国的生产工厂分布中可以找到答案。有人戏称,今天的比亚迪就像是当年的红军——遍地开花,一步一个根据地,打遍全国,没有对手。
来看一组数据西安基地年产能90万辆,未来有望达180万辆;合肥基地总规划产能高达132万辆,郑州基地年产能90万辆;长沙雨花和星沙两处工厂已经交出37万台的“期中考”成绩;济南基地这头产能快速攀升的“悍马”,居然在一年突破了24万辆;深圳总部不仅负责乘用车生产,还肩扛比亚迪的研发大旗。更别说那些还在火热建设中的工厂,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谓挥师全面开战。
有人会问,为什么比亚迪能够在全国布下如此宏大的制造版图?秘诀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和敢于投资。比亚迪不仅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风口,还在充足的市场调研和精准布局下,用工厂生产线覆盖了全国的主要城市及重点经济区域。这种方式就好比买房,地段决定了一切。工厂扎堆一二线经济大省,如西安、郑州、合肥、长沙等,即是在汽车消费需求的沃土插上产能的旗帜。如此一来,区域市场的供需不但更加高效,运输成本也得以控制,企业利润和市场占有率自然实现双赢。
有些人可能会吐槽,说比亚迪这么重资产模式看上去很牛,但万一市场潮退了怎么办呢?对此,比亚迪早就未雨绸缪加码智能化、拥抱全球化。比如,深圳总部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生产基地,它兼具研发和制造双重角色,刀片电池等核心技术都在这里孵化。未来的全球市场能够看到比亚迪用技术打进门,用智能化留下脚印。不仅如此,襄阳、抚州乃至海外的生产基地布局,更是一手抓住国内市场的快节奏扩张,另一手瞄准全球消费市场的潜力。一个商业逻辑当你产业网足够密,就会自然流向你。这时的比亚迪,不再只是单纯的“造车公司”,而是一艘覆盖多维度市场的商业航母。
而作为吃瓜群众,也不禁想到比亚迪能以“千厂万路”直通消费者,那些打转于价格战里的对手怎么看?难道真的就守着宣传标语“造更好车”拍脑袋定战略了吗?当其他企业为后疫情时代的“降本增效”焦头烂额时,比亚迪的工厂扩展却实现一浪接一浪。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一件很深刻的事压榨回报是短跑冠军,拉长产业线却是马拉松选手。比亚迪显然用实际行动让全行业重新定义了“长跑”。
以“制造力”撑起市场领导地位的比亚迪,与其说是一场抢占地盘的商业战,倒不如说是一次关于战略执行力的社会实验。如果你手里放大镜够大,看得见那些工厂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明白,这不仅是一部企业的扩张史,更是一种精密计划的胜利。
细细琢磨,比亚迪站得这么稳,同行们是否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有手握生产密码的胆量去布局吗?在驱动的这场游戏中,你是愿意扮演追赶者,还是甘愿被精准的生产布局“弯道超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