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

当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剧烈洗牌,德国汽车供应商巨头博世(Bosch)的一则裁员公告,为行业寒冬再添一层寒意。

近日,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企业正式宣布,将在德国本土汽车业务部门裁减约1.3万个岗位,同步缩减生产设施与厂房投资。此举直指其汽车业务面临的25亿欧元“结构性成本缺口”,也成为传统汽车供应链在转型压力下的一次沉重妥协。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德国汽车供应商博世(Bosch)宣布,将裁减约1万3000个岗位,以应对约37亿新元的“成本缺口”。(法新社)

一、裁员风暴:聚焦汽车核心业务,波及全链条岗位

博世此次裁员并非局部优化,而是直指汽车业务的“核心骨架”。根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披露的细节,受影响岗位集中在为汽车提供零部件与软件的业务单元,覆盖管理、销售、研发与生产全链条——从负责传统燃油系统零部件研发的工程师,到汽车电子设备的生产线工人,再到对接车企的销售与管理人员,均被纳入调整范围。

对于这场“无奈之举”,博世劳资关系主管格罗施(Stefan Grosch)的表态透露出沉重:“遗憾的是,我们将无法避免在此前已通报的裁员之外出现进一步裁员。对此我们深感痛心,但不幸的是别无选择。” 这一表述暗示,此次1.3万裁员是“加码动作”,此前博世已针对汽车业务启动过小规模人员优化,如今的扩大调整,折射出成本压力的急剧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博世在裁员中划定了“安全区”:截至2024年12月,其全球员工总数为41.8万人,本轮调整明确不影响英国在岗员工,未来将“视客户需求持续评估营运布局”。这一安排被解读为对核心市场与非核心市场的差异化考量——英国市场虽规模有限,但客户结构相对稳定,而德国本土作为传统业务重镇,成为成本压缩的主要承压区。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二、三重重压:拆解25亿欧元成本缺口的成因

博世将裁员归因于“多重外部因素叠加”,但深入剖析可见,这25亿欧元的成本缺口,实则是传统供应链巨头在产业变革中“收入端承压、成本端飙升”的集中爆发。

第一重压力:全球车市增长“失速”,需求端持续疲软。欧洲作为博世的核心市场,汽车销量已连续三年停滞不前:2024年欧洲新车销量同比仅增长0.3%,其中燃油车销量下滑12%,而新能源汽车增速也因补贴退坡放缓至8%。全球市场同样乏力,中国、美国等主要汽车消费国因经济复苏放缓,新车购买需求明显降温。需求下滑直接导致车企缩减零部件订单,博世汽车业务的营收增长从2022年的7%骤降至2024年的1.2%,收入端的“造血不足”成为成本缺口的首要诱因。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第二重压力:新兴竞争者“破局”,市场份额被挤压。特斯拉与中国比亚迪等车企的崛起,不仅改写了整车市场格局,更对上游供应链提出了“新要求”——这些车企更倾向于自研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芯片),或与中国本土供应商(如宁德时代、华为)深度绑定,挤压了博世等传统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以智能驾驶领域为例,博世的L2级辅助驾驶系统曾占据全球40%的市场份额,但2024年已被特斯拉的FSD与比亚迪的DiPilot挤压至28%,相关业务营收同比下滑15%。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第三重压力:贸易壁垒与成本攀升,盈利空间被侵蚀。美国近期对欧盟汽车零部件加征10%的关税,直接让博世每年多支出约3亿欧元成本——其北美市场的汽车业务收入占比达22%,关税成本难以通过涨价完全转嫁。叠加欧洲能源价格高企(2024年德国工业电价仍比2020年高出60%)、原材料(如芯片、传感器)价格波动,博世汽车业务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18%降至2024年的11%,成本端的“失血”进一步拉大了缺口。

这三重压力形成的“合力”,最终催生了“结构性成本缺口”——并非短期市场波动导致的阶段性亏损,而是传统业务需求萎缩、新业务尚未顶起营收、外部成本持续加码的系统性问题,这也解释了博世为何选择“裁员+缩减投资”的双重收缩策略。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三、行业缩影:传统供应链巨头的转型“阵痛”

博世的裁员并非孤例,而是全球汽车供应链集体面临转型压力的缩影。2024年以来,德国大陆集团、采埃孚等顶级汽车供应商均已启动裁员计划:大陆集团宣布裁减8000个汽车业务岗位,采埃孚则缩减了30%的传统燃油系统研发投入。这些企业面临的困境与博世高度相似:一方面,燃油车零部件业务需求持续下滑,成为“拖累项”;另一方面,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业务需要巨额研发投入,却尚未形成规模盈利。

对于博世而言,此次裁员与缩减投资也是“腾笼换鸟”的无奈之举。公司已明确表示,将把节省的资金投向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算法、车规级芯片等核心领域——2024年其汽车业务研发投入中,70%已转向新能源与智能化相关方向,但短期内难以见效。劳资关系主管格罗施的“别无选择”,实则是传统巨头在“保生存”与“谋转型”之间的艰难权衡:若不压缩传统业务成本,便没有资金支撑新业务突破;但裁员与缩减投资,又可能削弱长期竞争力。

博世砍1.3万岗位:传统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寒冬自救”-有驾

编者结语:收缩之后,如何守住“供应链王座”?

1.3万岗位的削减,或许能让博世在短期内填补25亿欧元的成本缺口,但要守住“全球汽车供应链巨头”的地位,仍需跨越转型关。当前,博世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压缩传统业务成本的同时,避免研发能力与客户合作关系受损?如何在固态电池、智能驾驶等领域,快速追赶特斯拉、比亚迪等车企的自研步伐,以及中国供应商的成本优势?

对于整个欧洲汽车供应链而言,博世的调整也是一次“预警”:在全球车市变革、贸易保护抬头、新兴竞争者崛起的多重冲击下,单纯依赖传统燃油车零部件的盈利模式已走到尽头。收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将“节省下来的成本”转化为“转型的加速度”。博世的“寒冬自救”,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更折射出欧洲汽车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命运走向。

#热点观察家#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