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文清
当对手仍在“内卷”价格与配置时,奇瑞已悄然升维,以一套覆盖技术、文化与管理的全球化创新体系,向“高科技生态集团”发起冲刺。
在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董事长尹同跃为奇瑞的未来定调。继“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之后,他掷地有声地宣布:奇瑞的“全球化创新体系,也不客气了”。
这并非又一个营销口号,而是一场深刻战略转型的宣言。其核心,是从一家成功的中国汽车制造商,向一个以创新为骨、以全球为舞台的“高科技生态集团”的涅槃。
超越“内卷”:用全球化创新体系重构护城河
面对国内市场惨烈的“内卷”,奇瑞的破局之道不是跟进,而是升维。它给出的答案清晰而有力:真正的“反内卷”能力,源于一个能整合全球资源、持续产出原创技术的体系性引擎。
这套引擎由“三足鼎立”的创新体系构成:
技术创新是核心:通过“瑶光实验室”攻坚近期课题,“开阳实验室”聚焦原始创新,奇瑞构建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研发网络。
文化创新是土壤:其“成果共享、风险我担”的机制,在行业内堪称大胆,旨在解除天才创新者的后顾之忧,吸引全球顶尖大脑。
管理创新是骨架:明确提出“质量比销量更重要”,并以世界500强标准重塑治理结构,为全球化征程提供稳健的运营基盘。
这三大体系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奇瑞不再仅仅是一家“造车”的公司,而是一个能持续孕育技术、输出标准、并能灵活适应全球任何市场的科技生态体。
“技术货架”与安全信仰:生态集团的产品化呈现
尹同跃提出的“技术货架”,是奇瑞转型最形象的注脚。它将抽象的技术实力,变成了可供组合、调用、甚至对外输出的模块化产品。
货架上,从AI架构到矢量电机,琳琅满目。但所有技术的底层,都铭刻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不够安全,绝不上车”。
横渡长江的方舟水陆两栖系统,正是这一理念的极致展现。它看似炫酷,本质却是IP68防水、双冗余备份等安全技术的“货架”组合。这清晰地表明,奇瑞所追求的“高科技”,绝非噱头,而是以全球首创的硬核技术为基石,以生命安全为最高准则的可靠科技。
从“出海”到“生根”:全球企业公民的野望
奇瑞的转型,同样重新定义了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它超越了简单的“产品出海”或“基地出海”,进入了更高维的 “体系出海”与“生态共生” 阶段。
其“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的理念,意味着深入本地,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目标是成为“各国政府的座上宾”。这要求它必须具备跨文化的融合能力、符合全球最高标准的治理能力,以及为当地创造真实价值的能力。
此时的奇瑞,愿景已不再是成为中国汽车的标杆,而是作为“全球企业公民”,提供一种可信赖的“中国方案”。
尹同跃曾感慨,希望看到奇瑞员工为质量问题而痛哭,那意味着世界级品牌意识的觉醒。如今,通过构建覆盖技术、文化、管理的全球化创新体系,奇瑞正将这种对质量与安全的信仰,系统性地植入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这场转型,是奇瑞在面对行业百年大变局时的一次关键涅槃。它不再是另一家追逐风口的车企,而立志成为定义赛道、输出规则的“新物种”。这条路注定九死一生,但一旦走通,奇瑞为中国汽车工业打开的,将是一片全新的、浩瀚的海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