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究竟是怎么了?
曾经那个背靠吉利、沃尔沃两大巨头,风光无限的极星,如今的日子竟如此难熬!
你们知道吗?
2025年上半年,这家伙在中国市场,总共就卖出了69辆!
69辆!
这数字,放在今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滚滚洪流里,简直像一粒尘埃,微不足道。
您敢信?
比亚迪一天能卖出七千多辆,特斯拉一天也能轻松破千。
极星这半年加起来的销量,还不够人家一款热门车型跑一个小时的。
甚至那些同样深陷泥潭的新势力,单店一个月的成交量,都能轻松超越极星全国的半年总和。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听说极星卖出一辆车,竟然要倒赔27万!
这简直是在用金山填海啊!
就在10月13号,极星在上海仅剩的最后一家直营店——前滩L+Plaza门店,也关门谢客了。
这标志着,极星在中国市场的实体触点,彻底归零。
一个曾经被视为“车圈顶级富二代”的品牌,为何在中国市场,就这么跌入了“至暗时刻”?
我们深入探究,才能揭开这层层迷雾。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极星,为何跌落神坛?
极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性能控”的味道。
它最初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Flash Engineering车队,后来在2005年更名为Polestar。
作为一个与沃尔沃有着深厚渊源的高性能改装品牌,它就像是宝马的M部门,奔驰的AMG一样,是沃尔沃性能基因的延续。
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极星也随之成为吉利家族的一员。
到了2017年,极星从沃尔沃的架构中独立出来,总部设在瑞典,但它的生产线,却扎根在了中国。
2022年,极星更是高调登陆纳斯达克,以“PSNY”的代码开启了交易。
彼时,李书福对它的定位是“新造车企业”,专攻智能电动车,目标直指特斯拉等新兴势力。
“野心勃勃”的开局,为何“步履维艰”?
回看极星的全球销量数据,2020年到2023年,从1.02万辆增长到5.46万辆,这个数字表面上看是稳步上升。
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隐忧。
尤其是聚焦中国市场,销量曲线更是触目惊心。
2021年,还有2048辆的销量;2023年,骤降至1100辆。
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更是惨不忍睹,仅有69辆!
其中,2025年4月和5月,更是出现了“零销量”的尴尬局面。
这不禁让人发出慨叹:“昔日繁华如梦,如今落寞凄凉。”
“错位竞争”与“定位迷失”:极星的致命伤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极星在中国市场遭遇如此滑铁卢?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策略失误:错失中国市场的黄金发展期。
极星的“血统”无疑是高贵的,但其战略重心却一度偏向海外,在中国市场的声音相对微弱。
直到2019年,成都生产基地才正式投入运营。
而此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是风起云涌,特斯拉已占据先机,比亚迪强势崛起,其他本土品牌也奋起直追。
2019年的全球新能源车企销量数据足以证明,中国市场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极星,显然是错过了这轮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如“良机不再,悔之晚矣”。
第二,定价与定位的“过山车”游戏。
2018年,极星推出的首款车型Polestar 1,定位百万级混动GT轿跑,售价高达145万元,且限量发售。
这种“高冷”的姿态,即便是在顶级豪车领域也属罕见。
结果呢?
市场反应平平,销售点门可罗雀。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沃尔沃背书”的光环,难以支撑起如此高昂的品牌溢价。
这款寄予厚望的开山之作,最终在2021年便草草停产。
尝到定价失误的苦果后,极星并未吸取深刻教训。
Polestar 2推出时,价格直接从“豪车”定位跌落至“代步车”区间,首发价41.8万元,次月竟直接下调至29.8万元,价格“腰斩”。
这种“从云端跌落凡间”的操作,显得极为仓促和投机,不仅让原有的目标客户措手不及,也让“高性能”的标签荡然无存。
第三,品控隐患与信任危机。
为了走量,Polestar 2的品控问题开始显现,上市不久就爆出行驶中可能失去动力等严重安全隐患。
此后,这款车踏上了漫长的召回之路,从2020年至今,累计召回不下五次。
一次次的召回,如同在消费者信任的堤坝上凿开裂缝,最终导致信任崩塌。
更令人费解的是,极星在后续车型上的定价策略更是毫无逻辑可言。
Polestar 3售价飙升至70万级别,而Polestar 4又回落至30万区间,据说未来的Polestar 6又要重回百万级超跑定位。
这种“朝令夕改”的定价和定位,让消费者彻底摸不着头脑,加上频发的质量问题,彻底浇灭了他们的热情。
“内部动荡”与“财务黑洞”: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了市场层面的失误,极星在内部管理上也存在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国区掌舵人频繁更迭,8年时间竟换了7位CEO,平均一年一位!
内部高层也如同走马灯般,半年一换。
这种动荡不安的管理环境,使得战略无法延续,决策失误频频。
长期的销量低迷,直接导致了财务上的巨大窟窿。
截至2024年底,极星中国已然资不抵债,总负债高达73.8亿美元,而总资产仅40.5亿美元,净资产更是负33.3亿美元!
平均每天亏损超过500万美元,这简直是“饮血如饮水”!
情况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净亏损接近12亿美元,毛利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9.4%,意味着卖出一辆就亏损一辆,连原材料成本都收不回来。
“股东离场”与“资金告急”:昔日宠儿沦为“烫手山芋”
面对如此巨额的亏损和债务,就连吉利和沃尔沃也开始力不从心。
沃尔沃率先减持股份,明确表示不再提供后续资金,基本算是“明哲保身”了。
吉利虽然在今年6月紧急注入了2亿美元,但在30多亿的巨额债务面前,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无论是沃尔沃的“抽身离去”,还是吉利的“勉力支撑”,都标志着极星已然从一个前途光明的香饽饽,沦为了一个沉重的财务包袱。
而与此同时,极星在海外市场——美国,销量也开始崩溃,今年第二季度同比暴跌56%。
极星的全球化故事,似乎也走到了尽头。
“镜鉴”当下:何以在新能源赛道突围?
极星的悲剧,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
正如古人云:“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一个品牌的成功,绝非仅仅依靠“纯正血统”或“技术光环”。
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洞察,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以及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才是立足于残酷竞争的关键。
如今,极星在中国市场的结局,或许预示着一场“壮士断腕”式的变革,或是彻底告别舞台。
对于每一个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前行的车企而言,都应该从极星的经历中汲取深刻教训:消费者只会为可靠的品质和清晰的价值买单。
只有真正尊重消费者,用心打磨产品,精耕细作运营,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海。
这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市场永远是检验品牌实力的最终试金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