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道上,人们在追逐速度、突破极限的旅途中,也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回到1985年,中国举办了首场有影响力的汽车赛事。那时,平均1200人只拥有2辆汽车,汽车在大众心中不过是比自行车更高档的代步工具或身份象征,很少被当作一项运动。
那届香港至北京的拉力赛上,参赛的还是奥迪、三菱、日产等国际大牌车队。中国品牌的赛车尚未出现,观看比赛的大多只是围观者,并没有多少人想着有朝一日能自己成为赛车手。大家站在赛道边,看着赛车呼啸而过,仅此而已。
如今,参与汽车运动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想要感受性能车的乐趣,二十万元左右就可以买到一台赛道实力不错的车。只要有驾照,参加标准化的课程培训,短短二十几分钟后,就能和同样热爱汽车的人一起驰骋赛道。
在领克性能车俱乐部,过去五年里已有四万多名成员参与赛道驾驶体验。成都天府国际赛道上的新的体验中心也已启用,为爱好者们提供了聚会和交流的空间。
无论是职业车手还是普通爱好者,隔着年代和能力的差异,其实他们踏上赛道的初心非常相似——追逐速度、挑战极限,体验机械和人之间的边界。这也是汽车这种机器一开始就承载的梦想。只随着时代发展,对“快”的竞争,不只是比拼直线加速,更像是考验系统极限平衡,包括动力、操控、团队协同和风险管控。一个汽车品牌的成长轨迹,其实和赛车运动如出一辙。
做汽车运动,培养赛车手,打造赛事,需要技术积累、资源投入和长久的耐心。尤其是在让普通用户都能参与进来这一点上,缺的不是热情,而是真正用心的场地、体系和持续运营的决心。
让中国汽车品牌登上世界赛场,曾经只是梦想。比赛中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总是逆转时刻。比如耐力赛,一辆赛车可以连轴转接近24小时,车手轮换、考验人和机械极限;又比如多弯、复杂路况和多变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技术、勇气和策略都在挑战极限。车手突破极限反超时,观众仿佛也能感同身受,品牌的性能与荣誉也在那一刻直抵人心。
早期的豪华品牌非常重视赛事。1950年F1首赛,阿尔法罗密欧、玛莎拉蒂、法拉利等车队争锋,冠军归属于阿尔法罗密欧,三年后法拉利首次夺冠。各大品牌还主办了雷诺方程式、法拉利挑战赛等赛事,把自家名字和赛车牢牢连接在一起。后来,丰田、现代等品牌也陆续加入,打造自己的高性能系列。
而中国品牌长期缺席世界舞台。1985年,首届港京拉力赛上,中国只能租用别人的赛车。随着中国人的购车能力提升,人们期待中国车企能杀入国际赛事。1994年港京拉力赛重回赛道,场边来看赛车的人超过了1200万。发展到2004年,F1首次登陆中国;2011年,世界房车赛(WTCC,后来称WTCR)设立中国分站。
领克2016年成立,那时国内汽车赛事和车手数量与日俱增。短短三年后,在日本富士赛道发布了自己的性能车——领克03,并同期启动03 TCR赛车开发,在WTCR世界房车赛征战。WTCR要求赛车必须基于量产车,并限制改装范围,技术门槛不低。
领克借助吉利和沃尔沃的资源,打造了03 TCR赛车。发动机用的是沃尔沃Drive-E系列,底盘和车身采用吉利-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架构,并通过Cyan Racing团队深度调校,把性能推到规则允许的极致。
2019年,成立三年的领克首次出战WTCR。那年在马来西亚雪邦赛道,领克面对本田、现代、奥迪、大众等强敌,在一场暴雨中夺下年度总冠军。领奖时,车手比约克跃上赛车,高举五星红旗。没人想到中国品牌初次亮相就能赢下如此荣誉。这不但拉开了领克国际赛事的序幕,也是中国品牌首度在世界顶级赛事中捧回年度总冠奖杯。
之后几年,领克车队又连续两年问鼎WTCR。2022年,马青骅成为中国唯一在WTCR驾驶中国品牌的车手。截止到2024年11月,领克车队已收获“六年七冠”。即将到来的2025赛季,许多中国车迷都在关注领克车队的表现。可正如赛场本身中充满变数,这种竞争每天都在上演新故事。
普通人的热爱同样在赛道内外汇聚。有的人正是被2019年领克夺冠的瞬间点燃了激情,下决心买下刚刚诞生三年的新品牌。在之后的日子里,他自己也登上了领克巅峰车手系列赛的赛场。这个比赛不是职业赛事,而是为广大驾驶爱好者准备的圆梦空间。赛场上,远道而来的参赛者只为那一圈又一圈的速度与激情,哪怕自驾数百公里前来,也觉得值得。
在极限条件下飙车,速度带来刺激,其实还考验着技术、判断、临场反应,还有一丝丝偶然和运气,这构成了赛事的全部魅力。
如果想从爱好者走向职业车手,领克努力打破信息壁垒,搭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入门的赛道体验将同好者组织起来,比如LPCC(领克性能车俱乐部)就安排了各种赛道日、驾控培训。通过培训后,还可以参加巅峰车手系列赛。2021年起,这个体系不断丰富,陆续加入了卡丁车、电竞等项目,并在2024年增设了青少年组。
有一位15岁的青少年车手,从小由父亲带着进赛车场,4岁学儿童摩托,7岁获奖,他的梦想就是跑上真正的赛道。通过领克的青训计划,他有机会晋级中国F4方程式。
成人也同样可以进阶。领克提供国家B级赛照培训,是国内唯一具备此资质的品牌,已有近600位车手通过。拿到执照后,可参加要求更高、轨迹更复杂的“领克杯·城市竞速赛”,继续积累经验。
“巅峰车手”系列和“领克杯·城市竞速赛”,成为连接草根赛事和世界顶级赛场的平台。大多数车辆玩家依然只是喜欢参与,不必成为职业选手。对他们来说,有人喜爱速度,有人单纯喜欢和汽车有关的活动,有人则为释放平时的压力。汽车运动文化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让更多爱好者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对于成立不久的品牌而言,要将这一切落地并持续经营,其实难度不小,但领克始终没有放弃。
2020年,领克组建了专门的汽车运动部门,投资建设赛道、与各地场馆合作。2021年,宁波国际赛道上的领克体验中心开放,拥有专业赛道、改装车间、教练团队,并向所有车迷开放——无论是否为领克车主都能加入俱乐部,报名参训参赛。有俱乐部成员说,那里不仅是兴趣据点,更是精神家园。
有人原本是冲着领克03+的外观买车,仅仅试驾了一次赛道之后彻底迷上赛车,每逢有空就参与巅峰车手系列赛提升技术。后来,他又入手了更高性能的03+ TCR CYAN。不再只是自己刷圈,他更喜欢筹办赛道日,为其他车友创造体验机会,帮助新手、分享乐趣。他定下目标,计划一年组织五场活动。
比赛中,车主之间也会产生许多温暖故事。有人在雨战失利后收到同伴递来的温暖衣物和鼓励,失落一扫而光。有人结婚,全俱乐部朋友开领克组婚车队跨省赶来。正因为有这种“为爱飞驰”的氛围,俱乐部影响力不断壮大。2024年10月,成都领克体验中心开放,三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性能车迷再次欢聚一堂。
如果说赛道磨炼了汽车技术,那么量产车的日常体验,则是品牌内涵的延续。顶级赛场上,车辆需长期承受高强度,赛车往往集中应用最尖端的技术和材料。赛事中的成果,会反馈到量产车的更新换代当中。正如日产提出的“road to track, track to road”(道路到赛道,赛道到道路),量产车技术被带上赛场,而赛场经验又反哺技术升级。例如日产艾睿雅用的扭矩分配算法,源自FE赛车。
领克也在赛场收获了技术成长和调校经验。2018年发布第一代领克03,隔年就有03 TCR赛车问世。WTCR比赛中积累的实战数据,不断优化用在市售版03的底盘、动力等系统。2019年,量产的领克03+用上了与赛车相同平台的2.0T发动机和底盘,成为中国性能车领域罕见的选择。
进一步,03++系列还推出了Racing和TCR Cyan两个版本,后者完全为赛道而生,前者则接近赛车的民用版。大量碳纤维轻量化,赛车化的散热和进气系统,将性能推向新高度。到2025年,领克03家族用户已超过45万。刚刚过去的10月发布了第三代新车,动力性能再升级,旗舰款百公里加速低至4.89秒。
据透露,领克即将在11月带来一款全新纯国产TCR赛车。品牌下的05、02也有性能版本,Z10等纯电车型则继承了运动基因,配备了升降尾翼、赛车座椅等元素,并组织用户赛道体验,强化品牌标签。
这些技术更新让更多用户在日常驾驶中,获得接近赛车的体验。领克聚集了一批崇尚运动、愿意推广汽车文化的用户群体。据介绍,一二线城市的85后、90后是主力用户,他们对赛车运动的热情和认同反过来强化了品牌的运动属性。
进入电混和新能源时代,领克同样加码投入,继续深化运动基因。基于SPA Evo大型混动平台,连续三年投入过百亿,打造旗舰900车型。即使在行业追逐速度、强调短平快的趋势下,领克依然愿意在技术与文化上慢慢深耕。
“快”是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旋律,但领克的长期投入更像一种“逆行”。其母公司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自始至终都是赛车运动的坚定支持者。在成立初期,他便想造跑车,推出了美人豹。2004年又宣布直接投亿元进入赛车,继而成立了赛车队伍,把亚洲吉利方程式赛事带到中国。后来,倡导并推动国际汽联F4进入中国,让更多年轻人有晋级机会。面向大众也有“吉利杯市民挑战赛”(现称超吉联赛)等打基础。
在商业和技术层面,吉利重金收购路特斯、沃尔沃,获得了高性能技术资源。2018年,还收购了美国犹他赛车场,在宁波、成都、武汉建设新赛道。亲自投资兴业,为中国汽车运动打下地基。
吉利赛车运动的长期主义其实已在全球汽车强企中得到“实锤认证”。早期的丰田、现代在“无趣”标签下,依靠投入赛事、打造GAZOO Racing和N系列,逐步扭转品牌。连丰田章男本人也亲自下场挑战纽博格林。再早些,福特为战胜法拉利,在勒芒24小时投入了整个技术团队和全部资源,诞生了GT40的传奇。很多品牌的高光,都是既要耐下性子,也愿意投入巨大的热情和成本。
对于年轻的中国汽车品牌而言,基础相对薄弱,赛事体系、文化氛围、场地资源都需要从头突破。这种“慢”的积累和坚持,最终深深刻在品牌底色里,构成领克在喧嚣市场中的独特标签——运动,不仅是一台车的性能,也是一代人热爱的见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