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风波未平,奇瑞上市冲刺与ESG背后的暗线
每个月翻销量榜单的时候,总觉得数字冰冷又热闹。可前阵子我在茶馆听人提起一个榜——《财富》中国ESG影响力榜,比那些销量数据更能看出一家车企的“里子”。
这事儿得从奇瑞那场加班风波说起。7月19号是个周六,董事长尹同跃突然发了内部道歉信,说要打破人海战术、疲劳战术,好好整顿加班文化。结果没过几天,一个叫“凯哥”的员工因为被要求周六继续加班,直接群发邮件到高层表达不满,还抄送了一圈领导。这封邮件像在静水里扔了块石头——不少同事私下拍手称快。
其实早在6月份,就有人匿名投诉过,说公司每天让人多干三个小时还不给加班费,只给十块钱餐补,更离谱的是系统里统一把下班时间改成下午五点。我认识的一位做总装的老胡,当时就悄声跟我说:“咱这活儿,不是一天两天这么干的。”只是那次消息没传开,这回因为董事长刚表态,下边的小领导却照旧催工,让外界一下嗅到了企业文化里的怪味道。
等“凯哥”走人后,这场风波像被按了暂停键。但另一条新闻紧接着冒出来——奇瑞港股IPO和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获批,这意味着他们二十年的上市梦只差最后一步。有朋友笑说巧合,其实想想ESG,你就知道这背后可能并非偶然串联起来的剧情。
所谓ESG,就是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大多数厂喜欢讲环保、公益这些外面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可治理这一块,因为是内部家务活,一般没人关心。但要上市,监管部门会盯这个,所以该补课还是得补课。今年2月递交IPO申请时,他们就在招股书里写进了相关内容,如今冲刺阶段,高层自然对负面格外敏感,也难怪尹同跃会亲自出来灭火。
有意思的是,我上个月去芜湖试驾一台他们的新款SUV时,还顺口问销售小伙:“你们最近是不是都能准点下班啦?”他愣了一秒,说晚上七点多也算准点吧,然后带我去看车机系统的新语音功能。他演示的时候卡了一下,他自己笑着嘀咕:“估计后台服务器也是赶工做出来的。”这种细节啊,有时候比新闻更真实地透出口风来。
行业近两年利润走低,不少厂为了降本增效裁员。有些合资品牌赔偿甚至超劳动法标准,而纯本土企业往往舍不得掏这个钱。我认识的一位维修师傅老张,从广汽系跳槽到地方自主品牌不到半年,又跑回去了,“不是修不好,是气氛不一样”,他说那边午休连手机都不用藏着掖着。这种软性的东西,很难用报表衡量,但员工身体最清楚。
今年5月,《财富》发布2025年中国ESG影响力榜,奇瑞连续第二年上榜。这让我想到年前微博上的那个热搜,大疆、美的强制员工按时下班。当时有人调侃这是“逼你早点回家花工资”,但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里,自2015年以来平均工作时间一直涨,到某个节点,自然会反弹出一些政策或动作来兜底,而这正好契合了ESG最初设定的一部分理念——不仅仅造产品,还要管好人的状态和公司的规矩体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IPO计划,会不会真有人动刀子去改掉多年形成的加班习惯?没人敢肯定。我倒记得去年冬天,一个开艾瑞泽的小伙在服务区跟我聊,他车跑八万公里除了换刹片啥毛病没有,但他媳妇劝他换别家的理由很简单:怕买车的钱变成帮别人熬夜的钱。这话听起来玩笑,其实挺扎心,也说明消费者有时候关注的不止是马力油耗,还有背后的故事和态度吧……至于接下来怎么发展,就只能慢慢瞧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