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当韭菜的概率有多高?昨天陪朋友去看车,销售上来就说现在是最低价,保价到年底。我笑了,去年这时候我也信了这话,结果三个月血亏两万。说实话,像这种话我听得多了,感觉像是杀熟套路的一环。你想啊,销售那头其实也知道市场形势,咱们消费者一听就觉得哎呦,快把握了,但真就买得划算?我觉得未必。
我有个朋友,去年年中也被忽悠保价到年底,结果三个月之后,车价就掉了差不多两成。那会他还打趣说:我这不是冲动消费被坑吃了哑巴亏嘛。其实也不算全怪他,销售拿出这种似是而非的承诺,谁能不心动?但我自己感觉啊,这里面有点套路在里头。
你别说,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和相册,去年拍的车价表。结果当时我盯的那款品牌,价格大概在15万左右。三个月后,市场略微波动,但主要价格还在那,没大降,反倒是渠道促销、车型优惠倒挂得厉害。换句话说,销售说最低价,保价到年底也不一定是实话,那都是套路应景,制造紧迫感。
咱们得知道一点,车企占着理——他们想卖车,也得卖得合理点。市场上突然一下子涌出那么多优惠和促销,基本可以判断,厂家其实想出货,但又怕降价过快,担心未来再降他们就亏死了。一旦价格降下来,之前的利润空间也会缩水,所以他们喜欢打时间牌、制造期限紧迫的假象。
在供应链这个环节,其实更能看出猫腻。你想啊,车厂的零件供应链,从最早的芯片、电子件到整车装配,都像一盘大棋。去年芯片荒那阵,供应慢了不少,结果OEM厂倒是调节得还挺快的。即便如此,整车价格变得更灵活了,一方面给经销商留了回旋余地,一方面也能控制库存。供应链一出问题,车价就能涨几百块,反正还没人敢就地停产。这是一圈的推测——没细想过是不是,反正感觉很合理。
说到这个,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格战、促销的疯狂,是不是像一场等待爆炸的泡沫?我猜(也许是错的)这么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留存市场份额,打压竞争对手,尤其是新兴的新能源品牌。新能源车后来者很多,谁都想抢份蛋糕,但同时他们也知道,技术还在走快线,不怎么稳定。
你想,技术迭代引发的价格波动,真不是几个促销就能解决的问题。去年我关注的一款纯电SUV,官方指导价刚刚到20万。去年年底的促销,给个补贴+优惠券也就少了两三千。按理说,新能源成本逐年下降,去年大概算的话,整车成本在13-15万左右,那也就是说再等等,价格还能掉到13万?不太可能吧,毕竟还差个补贴退坡的问题。
但你来自渠道的反馈告诉我,很多经销商都在卖亏,甚至不惜降价亏钱。不是我乱猜,我那天去检查维修,一个修理工说:现在这种价,基本上亏本也得卖,反正想要快点出手。那会我心里还纳闷,亏损还能维持多久?他笑着挤出一句:不亏就要死了。
这个事让我觉得,未来的降价潮到底会不会来?我自己没什么确切依据,只能说,石头未冷,火苗难熄。但市场的信号似乎暗示,新能源车的价格调整不会只是一时的。谁都知道,技术革命带来的成本下降,未来两三年内很难想象再涨起来。
也有人会反问:你是不是太敏感?市场不就这样,谁买谁亏?但我觉得,要想明白事理,还是得考虑下,那保价到年底的话术,只是促销的噱头,真正的市场走势还是看价格的底线在哪里。而且,消费者他们(我很多朋友也是)其实也都能感觉出来,现在买车折扣越来越有限,厂商其实是想搞个价格稳定期,然后再整一波新车型的换代。
说到底嘛,大家买车都在担心两件事:一是如果现在买,三个月后价格会不会更便宜?二是新能源车会不会换新,旧款车贬值——这是个敏感点。去年我兄弟买了两台电动车,利润空间就是那么点,差的几十块钱也算大件事。绝大多数人买车,还是考虑保值率。假设一家中等品牌,百公里维护成本在0.8元左右(这是粗略的估算),但车行报价,十年后保值可能就剩五成甚至更低,又算怎么算好。
市场的「隐形压力」一直存在——车企对渠道说:别太降价,要保持利润。但渠道对消费者说:你得快点买,否则未来会更贵。这两者之间,拼得其实就是信息差。你说,像我这种每天泡在行业里的人,能看出哪些是套路,哪些是真性价比?但普通消费者,说到底还是冲动多一些。
我还在想,真正要避免被坑,除了等一等还真没别的妙招。咱们这个行业,信息不对称一直都是存在问题。啊,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价格战会不会变成价格震荡,就像股市里的波动?你觉得呢?
反正我现在更倾向于等待+观察,尤其是新能源方面。科技快,换代快,一年两次车型改款都很正常。去年我看中一款车,报价刚刚过了13万,现在涨到15万,还不是涨价措施,而是车型换代带来的价值转移。
有一点我没敢细想——未来最后会不会走向价格透明化?人都说,车价越透明,越公平,但我觉得,真正的市场还是要看谁的底气更足。
大概,就是这样吧。像那些销售每次喊最低价,保价到年底的,真值得相信吗?我倒觉得,这只是一个营销噱头,或者说,是时间换空间的策略。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给你个稳价承诺,你会不会也陷进去?还是还是……恩,还是得自己多想想,看清楚套路。
你觉得呢,这种模式是不是会持续拆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