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发布会来看,当下全尺寸SUV市场车型扎堆,从设计到配置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为了撕开差异化口子,车企们在音响上的竞争也不再局限于“比品牌、堆数量”,转而在扬声器布局上也大做文章。
当7.1.4声道逐渐成为高端车型的“标配”后,更复杂的布局开始层出不穷,近期也有不少新车便借着 “布局创新” 造势。
我们也来深扒一下,这到底是“真创新”还是“搞噱头”。
立体声 VS 环绕声
要弄明白当下的“布局内卷”,得先理清汽车音响布局的演进逻辑。过去主流的音响布局,本质上围绕“还原真实听感”展开。
立体声布局是指最基础的左右双声道设计,核心是模拟舞台式听感,就像坐在音乐厅的观众席听演出,小提琴在左、钢琴在右、歌手在中央,声音从前方一个固定的“平面”传来,符合人在现实场景中的听觉习惯。
这种布局适配90%以上的日常音频资源,无论是广播、流行音乐还是古典乐专辑,基本都是以立体声格式录制的。
随着杜比环绕声的出现,其迭代路径遵循“增加维度、细化定位”的思路,从基础到复杂可分为三级。
最初的5.1声道,在立体声基础上加入了后置环绕和超低音单元,首次实现了 “前后包围” 的听感。
随后的 7.1声道进一步细分侧环绕与后环绕,而7.1.4声道则在此基础上新增了4个天空声道,通常安装在车顶或 A 柱上方,补全了纵向的声音维度,构建起 “前后左右上下” 的三维声场。
然而,当7.1.4也逐渐普及、失去“差异化优势”后,车企开始转向各种复杂的布局标识,让人眼花缭乱。
其实这些数字的含义有明确规律:
第一位代表环绕声道数量,分布于车内四周负责横向环绕感。
第二位是低音炮数量,大多数车中只在后备箱处配备一个重低音音响,但随着各个车企的内卷,为了呈现更好的低音效果,在车中配备前后两个重低音音响的车型,也越来越多。
第三位为天空声道数量,用于构建纵向音效,多排车型比如像岚图梦想家,考虑到车内较大的空间,以及3排乘客的感受,天空声道增至6个以覆盖全座舱。
第四位则是头枕声道数量,为特定座位提供个性化音频,常见主驾 2 个或全车 8 个的配置。不过很多车企虽然有头枕音响这个配置,但可能出于认证或者非标配的原因,所以不一定会在发布会中进行大量宣传。
了解完这些,我们才能拨云见日,去看这到底是不是营销炒作。
布局复杂,却远离“好声音”的本质
首先先说我的个人观点:如果说好的音响本质是 “还原现实听感”,那当下汽车音响的“布局创新”,大多是脱离真实听觉场景而创造的“虚假沉浸”。
无论是坐在音乐厅的观众席听演奏、在剧场看演出,还是日常与人对话,声音的焦点都始终在前。
没人会特意坐到乐团中间听音乐,因为四面八方涌来的声音会相互干扰,反而模糊乐器的层次感、打乱旋律的逻辑。
汽车作为移动的小空间,对听感的聚焦性要求更高,驾驶员需要清晰的导航提示,乘客需要自然的音乐。
而 “全包围式” 的复杂布局或许初听会觉得新奇,但实际上不符合听觉习惯,以及实用优先的需求。
其次,车企在宣传时常常强调,天空声道能还原“雨滴从头顶落下”、“飞鸟掠过车顶” 的效果,宣称其 “比音乐厅更沉浸”,但这些效果的实现,前提是有对应的音频资源支撑。
而现实却是配置过剩而内容有限,打开音乐App,99% 的歌曲仍是立体声;
听广播时,内容多为单声道或立体声;
即便付费订阅的高清无损音乐库,也极少有针对7.1.4及以上布局的专属混音。
目前仅有杜比、华为空间音频等少数平台的部分内容,以及少量电影、游戏原声,会用到天空声道等进阶配置。
所以天空声道的实用性比较低,大多数时候形同虚设,是不发声的。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汽车音响的布局竞赛势必要成为新的行业趋势。毕竟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里,“9.2.4.8”、“8.1.4.2” 等等这样的数字,更能吸引眼球,也更能成为车企宣传的卖点。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否要为了这些 “超 7.1.4”的布局额外付费,还是需要理性清醒地判断。
如果这些布局只是车企的 “标配宣传点”,没有额外加价,那也不必过分追捧。 判断一套汽车音响好不好,核心还是音质本身的表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