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风比往年冷了许多,上海的初冬带着点令人不安的潮湿。
脚步声落在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新大楼的石板路上,每一声都像钟表滴答,倒数着什么。
奥博穆的身影出现在众人的注视之中,高高瘦瘦,脸上是他惯常的克制微笑。
“最后一次以保时捷CEO的身份在中国亮相。”他把这句话说得很轻,却像是合上了一本厚重的案卷。
我总觉得,这样的场面总让人联想到侦探片里最后的审讯室。
人群静默,闪光灯下的CEO神情游移,仿佛在等一份没来得及宣读的判决。
到底是谁把谁推向了结局?
是业绩、是权力、还是那永远不够用的时间?
现场的气氛并没有媒体描述得那么“历史性时刻”。
倒像是一起温吞的离婚手续办理。
双方都很体面地告别,谁也不多哭喊一声。
奥博穆说,接下来会专注大众汽车集团其他品牌的工作,全力支持保时捷团队。
这一套辞令我听得多了,像法医听到的标准死因判定——“心源性猝死”,内容不变,但背后的故事却千差万别。
事情其实不复杂,梳理一遍证据链就知道。
保时捷近年来业绩承压,这不是秘密。
奥博穆一人兼两职,既做保时捷CEO,又做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这在德系车企里并不寻常,几乎像是刑侦剧里一人扮两角,既要指挥破案,又得亲身下场缉凶。
有人质疑他管不过来,说是因为身兼两职导致了保时捷的“掉队”。
大众汽车集团股东也按捺不住,纷纷敲打董事会,要求“分家”以挽救颓势。
这场权力的移交早有铺垫。
10月20日,保时捷官宣新任CEO人选,迈克尔·莱特斯,将于2026年上任。
奥博穆则卸下保时捷CEO,只保留大集团的“总指挥”身份。
和刑侦片的惯例一样,案发前其实早有预兆,只是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
说到底,没人愿意轻易放弃权力,哪怕权力本身早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奥博穆1994年入职大众集团,在奥迪、西雅特、大众等品牌辗转,2015年掌管保时捷,2022年登顶大众集团。
听起来像是一路高升的励志故事,其实更像是法医解剖台上的时间表——每一次升迁都伴随着一次“器官移植”,新老更替,刀光血影。
集团续约奥博穆至2030年,这既是信任,也是枷锁。
2023年,保时捷的利润下滑,竞争对手逐渐逼近,市场环境风云诡谲。
“一人两角”的戏法终于演不下去了,台上的木偶线头露了出来。
我对奥博穆本人并无成见。
现实远比阴谋剧更无趣——他不是野心家,也不是悲剧英雄。
只是一台高速运转的企业机器,零件有磨损,必须及时更换。
保时捷和大众的分与合,并非个人意志,而是资本、市场、组织结构的必然产物。
换句话说,不是奥博穆“选择”了退出,而是系统“选择”了他。
以专业视角看,这场权力更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德系传统汽车行业正在转型,电动化、智能化是命题作文。
任何人坐在那个席位上,面临的都是一堆未爆炸的雷。
中国市场尤为特殊,保时捷的“豪华”光环遇到本土新势力时,立马显得不合时宜。
奥博穆的“被动告别”,像极了案件中被动落网的凶手,明知此路不通,却又无路可退。
有人说,“换帅如换刀”,这次更替能否让保时捷起死回生?
坦率讲,医学上只有奇迹,企业管理里只有概率。
迈克尔·莱特斯的加入,带来的或许是流程管理的优化,或许是品牌重塑的打法。
但若行业天平本身已倾,换谁来撑都难免要湿鞋。
保时捷的困局,是整个传统豪华车企的困局。
电动化转型、智能座舱、自主研发短板,这些不是换个CEO就能药到病除的。
不信你看,奔驰、宝马、奥迪都各有各的头大。
讲到这里,不免自嘲一句——我们这些习惯用解剖刀和放大镜看人的职业病患者,总以为换了零件就能起死回生。
可车企的“身体”复杂得多,人与制度、市场与技术、品牌与情怀,彼此咬合,剪不断理还乱。
CEO不过是这台机器的高压保险丝,烧了再换,机器照转。
一些媒体喜欢渲染“告别仪式”的动情时刻,把一场权力交接写成英雄落幕。
说实话,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一份冷静的案卷归档。
奥博穆离开保时捷舞台,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转圜?
——证据链上看,主动和被动皆有。
新CEO的履历是否足以让保时捷东山再起?
——专业视角告诉我,履历光鲜不代表适应力强大。
德国车企的管理文化和中国市场的躁动,是否真的能磨合?
——我保留疑问。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纯粹的坏人,也没有绝对的好人。
偶尔也会羡慕那些可以“换帅即重生”的剧本设定,但现实比剧本更懂人情冷暖。
保时捷的下一步,不只是迈克尔·莱特斯的试卷,更是整个行业转型的缩影。
最后,案卷合上,留下一句不带结论的问题:在这个权力与责任轮转的行业大戏里,究竟是人选择了改变,还是改变选择了人?
你如果是奥博穆,会怎样抉择?
倘若你是保时捷的股东,是选择相信新故事,还是在旧故事里反复推敲?
世事如棋,落子无悔。
答案也许就在你下一个转身里。
全部评论 (0)